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浙江南部溫州一帶,活躍著一支紅軍隊伍,被上級正式序列為全國十四支紅軍之一,那便是紅13軍。這支紅軍隊伍在組織的領導下,堅持斗爭先后長達4年之久,活動遍及浙南20余個縣,鼎盛之時隊伍下轄三個團,共有6000人左右。
![]()
紅軍隊伍所到之處,宣傳組織政綱,開展土地革命,建立紅色政權,教育和發動人民群眾,有力地配合了全國的土地革命戰爭,為后來的紅軍挺進師在浙南建立游擊根據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紅13軍的戰斗足跡遍及溫州、臺州、麗水、金華等地,經歷大小戰斗一百余次,攻克了多個地級市和眾多縣城、集鎮,沉重地打擊了國民黨反動統治,牽制了敵“圍剿”中央蘇區與閩浙贛根據地的部分兵力,為革命斗爭發展和勝利建立卓越功勛。但是,紅13軍由于地處敵人的核心統治區域,遭到反動派的瘋狂“圍剿”,紅13軍幾位主要領導人在作戰中先后犧牲,此時,為了鞏固根據地,更好地領導紅軍,上級決定派嚴樸任浙南軍委書記,紅13軍政治委員。
![]()
受命于危難之中的嚴樸上任之后,隨即動員和組織各地農民武裝,部署紅軍各個團的兵力,在攻取集鎮的過程中,取得了一些勝利,使當地反動團練疲于奔命,后來,組織攻取溫州,由于種種原因,這次戰役最終失利,他被迫退至玉環整訓部隊,此時,身患重的嚴樸經組織批準離開部隊,到上海治病,從此他結束領導紅軍部隊的軍政委生涯,隨后來到江西中央蘇區工作,擔任臨時中央經濟部副部長。
![]()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后,嚴樸跟隨大部隊參加長征,長征途中他身患重病患,上級組織決定川南游擊隊把他轉送到重慶、宜昌,負責交通站工作,并踏上去蘇聯學習之路,抗戰時期回國,歷任延安中央組織部二科科長,西安、重慶八路軍辦事處秘書長等職。解放戰爭期間,他前往東北參加哈爾濱市委領導工作,他建立各級基層黨組織,開展統戰工作,親自撰寫文章,宣傳我軍的方針、政策和全國革命斗爭形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
1949年春,根據上級指示從東北調一批軍級干部入關,嚴樸由東北剛剛進入北平,還沒有任命他的職務,因舊病復發,病情非常嚴重,經過醫院千方百計治療,依然沒有效果,住院55天后的1949年6月5日,距離開國大典宣布新中國成立只有三個多月時間,嚴樸去世,終年51歲。組織給他的評價是:“嚴樸參加革命25年,在敵人面前勇敢,在人民面前低頭。生活刻苦樸素,工作從不考慮自己……當人民解放事業就要全部勝利的時候,卻因病去世了,但他鋼鐵般的意志,奮斗不屈的革命精神是永存不朽的。”
![]()
嚴樸,字君實,又名達人,江蘇無錫縣寨門村人,祖上是一個封建地主家庭,但他出生的時候,家道已衰,3歲喪母,6歲喪父,由姑母撫養,從小開始讀書,讀書不用功,受好打抱不平,扶貧濟困,后接受新思想,從事革命活動,因工作積極經人介紹入黨,隨后擔任地委秘書長、縣委書記、特委常委、省軍委書記等職務,成長為紅軍的一名高級干部,被人稱為“毀家鬧革命的三少爺”。
![]()
嚴樸在老家的時候,與同邑無錫八士橋的過瑛(字挺芳)結婚,后來育有五個女兒、一個兒子,五個女兒長女嚴懷瑾(又名嚴慰冰),次女嚴仲昭(又名嚴昭),三女嚴淑芬(又名嚴梅青),四女嚴平,第五個女兒從小送人,人稱“五朵金花”,他的幾個女兒都跟隨著父親參加了革命,去了延安,尤其是大女兒與二女兒被人稱為一代才女。
![]()
嚴樸的大女兒嚴慰冰,自小就顯現出了文學天賦,喜歡寫作和讀書,擅長作詩,是一名非常有才華的女子,她先是考上中央大學國文學系,后入抗大學習,她常用的筆名叫做“倩一”。1933年15歲的嚴慰冰就已經開始發表自己的作品,受到社會上許多學者的贊賞。1938年曾擔任《中國婦女》特約記者。
![]()
此時,嚴慰冰延安認識了同鄉陸定一,他家同樣是無錫名門望族,其父親陸澄宙,畢業于京師大學堂,還是一個大高官,任首都檢察廳檢察長,陸定一5歲開始讀書,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19歲畢業于全國著名的南洋大學,在文理知識方面都打下了扎實的基礎。他學的是理工科,成績優異,又寫得一手好文章,下筆千言,一揮而就。同時,他還熟練地掌握了德語和英語兩門外語,尤其是對英語,完全達到了精通的地步,無論閱讀、口語還是寫作,都不在話下。這也是他投身革命不久,就能在高層從事政治思想宣傳工作的重要原因。
![]()
在漫長的革命生涯中,才華橫溢的陸定一寫的紅軍《會師歌》,唱進了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他寫的著名散文《老山界》,被收進中學語文課本,至今作為散文經典,廣為傳誦。建國后,陸定一擔任過二十多年的宣傳部長,后來成為副國級領導干部,一代才女嚴慰冰與陸定一可謂是天作之合,在革命的征途上,風雨同舟,患難與共,相愛更深。
![]()
嚴樸的二女兒嚴昭,1938年的時候,隨父親來到延安,隨后進入延安外國語學校英語系學習,她深受延安濃厚的學習之風感染,很是刻苦,20歲時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后,先后擔任過領導干部的秘書,她勤快而嚴謹,工作能力得到鍛煉,后分配到晉綏軍區司令部聯絡處當上了一名翻譯。嚴昭自小就喜歡詩詞和古文,平時喜歡背誦和積累,有時有感而發,也賦詩一首。在學習和工作之余,在古詩詞中徜徉,是讓她快樂的時光,建國后,嚴昭擔任高級干部外事秘書。抗日戰爭期間,嚴昭認識了同時晉綏軍區司令部擔任宣傳工作的張非垢,他是河南柘城牛城鄉郭村崗人,其父張協焯是重視封建家教的典型舊式讀書人,待人寬厚,一生儉樸。家道興隆時,曾在鄉里辦私塾,頗有聲望。張非垢6歲入完小讀書,12歲入淮陽省立第三中學,15歲入開封河南大學附屬高中,后入燕京大學新聞系,參加“一二·九”后來到延安,參加革命工作隨后入黨。
![]()
1938年8月,張非垢分配到八路軍一二O師政治部編輯委員會,主編《戰斗報》。他經常深入戰地采訪,報道重大戰役的戰績和英雄們的事跡,深受師長的器重,屢屢晉升。先后擔任編輯科長、研究室秘書、軍事通訊科科長、晉西北軍區政治部、晉綏軍區政治部西北軍區政治部宣傳科科長、宣傳部副部長、部長。建國后任西南局宣傳部秘書長、副部長。1954年調任國家體委秘書長、副主任等職,成為一名副部級干部。
![]()
就在張非垢擔任國家體委秘書長、副主任期間,工作成績突出,于1958年8月因晚期肝硬化去世,年僅41歲,與嚴昭共同生活也只短暫的11個春秋,無子女。從此嚴昭多年單身,住在中南海姐姐嚴慰冰家,亦即陸定一家。2008年5月,嚴昭在孤獨中離開人世,享年86歲。
![]()
曾經擔任紅13軍政委的嚴樸,后人對他的評價很高,他一生投身革命,為解放事業忠心耿耿,只知工作,不講地位,是一位早期工農革命運動杰出的領導人。晚年的時候擔任過副國級領導干部的陸定一,對岳父的評價是三個字:了不起!他還給自己唯一的孫子起名“繼樸”,有紀念嚴樸的深刻含義,足見陸定一對嚴樸的尊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