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在高超音速武器領域表現拉胯雖然是老話題了,但其洋相還在不斷地出。這不,美國海軍寄予厚望的“航母殺手”——“高超音速空射進攻性反艦武器”又半路下馬了。這下,美國已知的所有高超音速武器項目,要么是被取消,要么就是嚴重推遲。五角大樓對于“中俄高超音速武器已經領先”感到很焦慮,然而美軍就是沒有任何一款高超音速武器服役。
![]()
已經被取消的美國“高超音速空射進攻性反艦武器”項目
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老司機在查找資料時發現,美國國會的最新報告提供了一種搞笑的說法:大意就是雖然中國和俄羅斯的高超音速導彈發展比美國快,但這是因為中俄高超音速武器可能會攜帶核彈頭,一打一大片,所以不需要那么高的精度;而美國的高超音速武器只是執行常規打擊任務,因此對精度要求很高,難度自然就大,這才導致了遲遲無法搞出來……
好家伙,美國搞不出高超音速武器的黑鍋,還甩到了中俄身上?這鍋,咱們可不背。事實上,最近不少美國媒體也都在反思這個問題,歸根結底,還是美國之前戰略失誤和如今相關配套能力不足的結果。
![]()
例如美國《防務新聞》認為,此前五角大樓認為高超音速武器缺乏明確的任務需求,對美軍作戰能力提升有限,相關撥款長期不足。近年發現美國高超音速武器落后于中俄后,五角大樓又同時上馬了近10個不同的高超音速武器項目,極大分散了相關投入的財力和人力。
美國國會報告也承認,美國高超音速武器發展遲緩的主要原因是“基礎設施落后”“戰略定位模糊”“管理分散”等。報告稱,高超音速武器對于空氣動力學、材料學有非常高的要求。例如為承受高超音速飛行時與空氣摩擦產生的高溫,現有飛行器的涂層和結構需要重新設計熱防護系統,并研制耐高溫的新型材料(如陶瓷基復合材料),美國相關技術尚不成熟。美國也沒有解決吸氣式高超音速導彈必需的超燃沖壓發動機穩定燃燒的難題。
![]()
同樣被取消的美國空軍AGM-183A高超音速導彈
更重要的是,美國缺乏高超音速相關的測試基礎設施。報告稱,2013年美國國防分析研究所提到,美國有48處涉及高超音速飛行器的關鍵測試設施,但沒有任何一處設施能模擬飛行速度在8馬赫以上的大尺寸、長時間氣動熱耦合環境。美國國防部的大部分風洞僅能模擬中低速環境,NASA的風洞雖然能模擬最高22馬赫的極限環境,但尺寸太小。目前美國正在改造這些測試設施,但還需要額外的時間和資金。
同時美國航天器測試此前主要依賴本土測試場,但高超音速飛行測試需要跨越遼闊的距離,受地理條件和安全限制,這些本土測試場難以開展高頻次、多樣化的測試。一直到近年美國才開始對全球1600多處潛在的遠程高超音速測試地點進行篩選,最后確定3處選址,分別位于澳大利亞、阿拉斯加和白沙導彈靶場。“戰區”頻道在報道中提到,美國國防部缺乏能夠長距離跟蹤高超音速飛行器的空中監測平臺,五角大樓正在將RQ-4“全球鷹”高空長航時無人機改為監測高超音速測試的新型平臺。
![]()
美國“防務一號”網站則認為,五角大樓的高超音速導彈項目進展不順利,是因為“心態過于急躁”。報道描述稱,五角大樓輕視了高超音速武器的研制難度,以為能快速實現原型設計和測試,然后就開始生產和部署,“美國國防承包商就像當年淘金熱潮中的探礦者一樣自信滿滿”。報道稱,上世紀90年代美國研制反導系統時也遇到了類似的處境,在沒有經過認真規劃和預先測試的情況下,五角大樓提出了非常激進的時間表,結果出現頻繁的測試失敗,反而導致部署延遲。該報道警告說,當年的教訓已經很清楚:如果五角大樓認為高超音速導彈很重要,就應該重新規劃研制進度,避免重蹈反導系統的覆轍。
話又說回來,問題所在已經找出來了,但美國能不能改正,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