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 偉
最近,偶然獲得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上海旅游界的一些資料,對無錫評價較高。現摘錄如下,僅稍作整理和注釋。
![]()
![]()
在1958年出版的一本“無錫”專刊介紹中,這樣寫道:
無錫在江蘇省的東南部、長江三角洲湖沼地域的北部。這里水道縱橫,運河連貫;鐵路、公路四通八達,水陸交通都很便利。這一片大平原上土地肥沃,農產豐富,素稱江南魚米之鄉。
市區的西南依傍著氣勢渾雄的太湖,湖的周圍環著無數峰巒。太湖的浩大綺麗,是舉世聞名的;惠山、錫山雖不甚高,卻普名江南。在風景優美的山水之間,更擁有不少民族形式的園林和建筑富麗的工人休養所,增添了山水的身價。
無錫不僅以風景著稱,這個52萬人口的近代都市,又是稻米蠶絲的產地,這些產物對祖國工業建設有著極重要的幫助。同時無錫的棉織、絲織、面粉、碾米、油脂等工業極為發達,是我國輕工業的重鎮。
![]()
錢松嵒先生的國畫《芙蓉湖上》,描繪了五十年代末無錫黃埠墩一帶的工商繁榮景像
無錫,是生產性的城市,又是山川絢麗的風景區,解放后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和關懷,在這樣有利條件下,提出了要把無錫建設成為一個世界公園的口號。你們瞧,現在的無錫:造林運動不斷擴展,綠化了市郊;清潔衛生的自來水,供給市民作飲料;拆掉了1783丈長的舊城墻,開辟了一道廣闊的圍城馬路,便利了交通;太湖的漁業水產在加意(以)研究……這個世界公園的理想在逐步實現中,無錫的遠景越來越美麗了。
春秋佳日里,人們都喜歡到無錫去參觀游覽,已經成為一股潮流。到無錫去旅行的,不僅為綺麗的山水所陶醉:也都為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感到興奮,使人們增加對社會主義事業的信心和決心。
接著,他們以優美的文筆,不厭其煩地對無錫的主要景區逐一進行了介紹。
有點出乎意外,第一個介紹的是蠡園:
五里湖一名蠡湖,又名漆湖,是太湖東北岸內湖之一。蠡園的位置就在五里湖南岸,一部分是靠著湖的。它和漁莊本來是兩個獨立的園林,人民政府于1952年在兩園之間筑了一道長廊,結聯成為一個園林。從水道而來,首先看到入口處300公尺的長廊,像系在湖腰上一條彩色的綢帶。長廊淺綠色的墻壁上開著“漏窗”,各式各樣,沒有一窗相同,平添了無限美感。蠡園是三十年(代)的建筑物,形式上調和中西,別具風格。一部分是中國式園林布置,一部分是西洋風味的建筑。除長廊之外,園內有假山、池塘、曲梁、土嶺、小橋及樓臺亭閣。
![]()
1960年無錫圖片社年歷片上的蠡園風景(周偉 藏品)
還有西方色彩的球場、草地、舞榭、游泳池等。在園內平眺山水,風景如畫。漁莊在蠡園的貼鄰,三面環湖,像個半島,是富于民族風格的園林,園內主要構成部分是一座池塘,塘的四周有亭臺水榭等建筑物點綴。漁莊以假山見稱,假山分內外兩層,這些石山之間,里外的景物都可以望見,但是都隔著石頭,不順著路走,往往找不到出路,這是布置上一個特點。與蘇州獅子林的假山比較,可以相互稱美。蠡園與漁莊原各有它的特點,自從聯貫之后,更其增加了她們的優美。瀕湖一帶青水綠水,碧柳朱欄,西湖也不過如此。
黿頭渚是通過介紹寶界橋來引出話題的:
不論由水道或陸路到黿頭渚去,都要經過寶界橋。這座橋橫貫青祁村和寶界橋的空間,橋下面就是五里湖。橋身長460公尺,分為六十個橋洞,建筑在1934年,是江蘇省著名的長橋。寶界橋建成之后,溝通了無錫太湖的名勝區,她正是為風景線起了橋梁作用,而本身也似長虹臥波,替湖山添上不少風光。黿頭渚是充山的一部分,山尖處突出太湖中,宛如一只黿頭,所以取了這個名稱。黿頭奇石綜錯,驚濤拍岸;波光帆影,三山沉浮,洵為勝景。
![]()
1959年無錫市建設局園林處編輯的《無錫導游》,封面照片即為太湖風光(周偉 藏品)
北望中獨山上紅瓦碧筒建筑富麗的江蘇省工人療養院,西面的大小箕山歷歷在目,領略太湖山色,正是個好地方。黿頭渚及充山臨五里湖一帶都是橫云公園的前半部,除湖山勝跡外,有飯館茶室為旅客服務,具有都市公園的設備。逐步走上高坡,就是公園的后半部,包括未央館、飛云閣、一勺泉、廣福寺、太湖別墅、小涵谷等名勝,太湖別墅在山的最高處,從這里望整個太湖,正是煙波萬頃,遠山隱現,說不盡的綺麗秀美。在七十二山峰館處有別道可下山,雖少人工點綴,嵐色松風,卻另有一種恬靜境界。橫云公園具有地理條件上的優越性,解放后,基礎加以擴大,整理原有風景外,養花造林,辟山開路,更其完美了。這里的景色是壯闊渾雄,氣象萬千,是無錫風景線上最負盛名的。
梅園的介紹較為簡潔:
梅園園址就在一座叫東山的小山上,左右環境也得湖山勝景的配合,園內植有梅村近萬株,臘尾歲頭,梅花盛放,一片香雪海,以此出名,所以叫做梅園。園是依山而筑的,愈進愈高,從大門入,穿假山石洞,經天心臺,小羅浮,香雪軒,再進去就是誦豳堂,也就是人們所稱的楠木廳,游人多在這里喝茶休息,地位最好。最西有留月村碑亭,墻壁上嵌著三百多方名人的刻字。
![]()
1960年無錫圖片社年歷片上的梅園念劬塔(周偉 藏品)
再向后是招鶴亭、豁然洞、念劬塔等勝跡,都是因勢制宜,在游山,卻感覺不到爬山的乏累,這就是梅園的妙處。園的最高處,有一片平場,廣數十畝,三面環著石欄,在這里遙望太湖山色,別是一番風光。
寄暢園是進行重點介紹的:
寄暢園在惠山寺外橫街,從前是秦氏的私園,所以也叫秦園,園的位置太好了,它把整個惠山納入了園的懷抱。這是惠山之麓最能代表無錫園林之美的園林。
![]()
1959年拍攝的寄暢園照片
園里有很多古樹,非常高大,樹蔭蒼翠,一進園就感到一陣涼爽。十多畝面積大的錦匯池是園的主景,有了水景的點綴,滿園景色都生動活潑了。在這園里有音樂聲音的流水;有朱欄曲折的七星橋;有昂藏卓立的美人石;有題詠的碑碣;有美麗的花榭和魚檻;有芬芳的樟木樹,在這里休息一下,叫人流連忘返。園的亭榭池沼布置得很好,假山砌堆也極自然,在當時就有極好的評價(時代的緣故,這里隱去了現時大寫特寫的乾隆皇帝——筆者注),北京頤和園里的諧趣園就是為了仰慕江南園林之美,模仿寄暢園的格局建筑的。
因為原來惠山景區和錫山景區是分開的,所以該專刊也分別進行了介紹,一上來當然是惠山:
惠山一(又)名惠泉山,在無錫市西南,離西門約五華里。山有流泉,源出石塢下,名“惠泉”,清冽味甘,名聲很大。到了唐朝陸羽品評天下的泉水,把它放在第二位,所以一直稱惠泉為“天下第二泉”,山的命名由此而來。惠山高329公尺,周圍約40華里,山有九峰,峰下各有一塢,塢舊時各塢均有勝跡,現在大都荒廢,遺跡亦不容易考證的了。第七峰下石門,削壁懸崖,孤絕奇險,為惠山之勝處。自惠山街進古華山門,兩旁都是出售當地著名手工藝品“泥人”的合作社,泥塑藝術有這樣高度的成就,充分表現出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再進為惠山寺,舊已頹廢,現經人民政府大力修整。寺的上層殿屋內,辟有“無錫市出土文物”、“惠山泥塑藝術”陳列室,可供參觀。“天下第二泉”就在寺的左邊,泉分兩個池,上池八角圓形;中池方形,上面蓋著“二泉亭”。二池相隔不過一尺,但水味卻各不相同,上池味甘厚;中池味淡薄。很多人是為了品泉長程到惠山來的(大名鼎鼎的《李自成》作者姚雪垠就專門跑來寫下了一篇“惠泉品茶記”——筆者注)。二泉亭后面石級就是登山的大道,此地是由前山上山必經之路。
接著是介紹錫山:
錫山與惠山只有半里路,高僅75公尺,周圍不過五華里,卻是無錫諸山的主脈。山上有龍光寺,寺內有龍光塔,塔可以登臨遠晀,下瞰市區,櫛比的屋宇,林立的工廠煙囪,對這個美麗的工業城市,可以有個清楚的輪廓。此外還有錫泉及鴛鴦池等勝跡。自來水廠的蓄水池,就建筑在山頂上。錫山山麓現在開辟為“錫山公園”,雖則時間不久,花草樹木布置很美,并有水池,動物園等設備,且在逐步擴展中,不久將成為無錫市區一個出色的大園林。
其實就在當年,無錫就開挖了映山湖,將兩個景區連在一起,并在1959年將它們統稱為錫惠公園了。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我國人民的生活在三年自然災害后漸漸恢復,到1963年上半年,國民經濟已基本向好,生活水平比以前有了較大的提高,休閑旅行也就成為人們的向往。當年由長春電影制片廠攝制的喜劇故事影片《滿意不滿意》中演繹的,正是那個時代的現實生活。
![]()
1963年,電影《滿意不滿意》說明書(周偉 藏品)
素以商業頭腦靈活的上海旅游界,不失時機推出了1963年春季及勞動節的眾多旅行項目。
![]()
1963年,上海旅行社有關“五一”旅游的具體項目表(周偉 藏品)
其內容非常豐富,項目除了現今的長三角地區,還有北京、福州、廈門、廬山、桂林、青島和大東北,這些地方由于當時的交通狀況,除青島需九天外,其余均要十幾天,大東北(包含大連、沈陽、哈爾濱等地)甚至需二十三天。所以大多數游客還只能選擇時間少,路程近的項目。山清水秀的無錫,就成為他們的首選目的地之一。
無錫的旅行項目排列在杭州其后,蘇州之前,因為當時無錫要壓過其一頭:除去自然景色氣勢磅礴,人造景觀也全借寬闊的天地之精華,經濟實力、工業規模及城市地位也在其之上,有時真還不是僅憑“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句話的。
上海旅行界在此是這樣介紹無錫的:
無錫位于太湖北岸,距上海128公里。它不僅孕育著優美的風景並且是一個新興的輕工業重鎮農產豐富素稱魚米之鄉。2500年前,這里是吳國的舊都。市區的西南面,擁山撫湖,幽美如畫。錫惠公園將錫山惠山聯成一片,修建愚公谷,重整寄暢園;成為西門外的一個游覽重點。梅園,園址擴大,嵐光塔影,是早春賞梅的好地方。漁莊(蠡園)的假山,異常奧妙,往往使人“團團轉”于山石間,不知出處。風景最美的黿頭渚,波濤千頃,峰巒滴翠。小坐湖邊,看那天然風景,使人一洗塵勞;看到祖國這樣美麗的湖山,怎能使人不愛她!
行程是這樣安排的:
無錫(乙組)
日期:每逢星期日(當時為一星期休一天——筆者注)舉辦及五一節(當天往返)
游覽:惠山、錫山、寄暢園、蠡園、黿頭渚。
供應:火車、膳食(代辦)、汽車及門票。
費用:每位¥9.8。
集合:上午4點半在天目路上海站候車室門口(這個方法如今的旅行社散客拼團也在使用)。
相關旅行社提醒旅客或準備前往旅行的滬人,注意每星期一的《解放日報》廣告。
![]()
令人驚奇的是,他們當時還開有一條到無錫馬山、拖山的兩日游!
該行程的介紹是:
馬跡山(馬山)位于西太湖當中,面積一百平方里,周圍約五十余里,是太湖當中三大島嶼之一,主峰名冠嶂峰,高485尺。風景以勝子嶺為最佳。拖山在馬跡山附近太湖中,雖是一個小島,漫山盡是果樹林,與馬跡山、洞庭東西山,同是江南的花果山,當枇杷成熟時,黃澄澄的壓滿了枝頭,煞是可愛(現在無錫人都上不去,果樹據說也被大部移走,與蘇州洞庭東、西山相比,真不能同日而言了,期望無錫早日恢復“馬拖之游”)!煙波浩渺的太湖,景色雄壯而秀麗,湖中島嶼參差,似海上風光,湖水澄碧,山勢嵯峨,港灣曲折,怪石玲瓏,既明媚又曠闊,遠非其他湖面所能媲美。當我們乘風破浪,泛舟在這宏偉的湖面上,太湖的風光,不禁使人陶醉,你一定會由衷贊美,祖國的江山就此多嬌!
為什么他們會發出如此感嘆,是因為拖山位于馬山與紅沙灣一線的湖中間位置,所以在三萬六千頃太湖里星羅棋布、大小不等島嶼中,確為觀賞“天遠洪濤”自然景觀的最佳點 。
此行程僅安排四班:
(1963年)4月6日~7日,4月30日~5月1日,5月18日~19日,6月1日~2日。
游覽:橫渡太湖,欣賞太湖風光,游馬跡山,拖山,黿頭渚諸名勝。
供應:火車、汽車、汽艇、旅館(食宿太湖飯店,午膳供應船菜)等。
費用:每位¥26。
集合:第1天下午7時在虬江路上海站北區候車室(此方法旅游界也在用,出發日即算一天,半夜到錫住宿,天亮開始游玩,其實這個行程也只游玩一天,但對當時日常僅有一天假的人來說,也只能利用夜晚的時間)。
當時火車站分南北區的極少,火車班次也很少,從當時的時刻表看,上海到南京間的列車一天來回僅20個車次。到無錫早上4點半集合的大約只能乘早上6點20分的322次,到馬山的第1天下午7點集合的大約只能乘20點20分的310次。
關于無錫項目后的“乙組”兩字,筆者一上來不解其意:是將旅客分成甲乙兩組嗎?為何要如此分組呢?待研讀了相關的歷史資料后,才明白由于旅客的價位不同,甲乙組是按餐資不同而分的。在兩個旅游景點、車船票、點心及門票均相同的情況下,一個是只吃蓋交飯,另一個則吃游輪上的特色船菜,船菜的價格要高出一截的,那吃蓋交飯的就是乙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