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就。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十三五”時期我國脫貧攻堅成果舉世矚目,五千五百七十五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2020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也是我國扶貧戰略的轉折之年。站在承上啟下的時間節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指出扶貧之路長效持續的方向:“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值得注意的是,當前城鄉發展尚不協調,城鄉之間的發展勢差是實現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一大阻礙。如何縮小城鄉發展勢差,成為扶貧戰略轉折之年政府、社會和市場共同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輝煌的過去:脫貧攻堅取得巨大成效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湘西考察時作出“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正式開啟中國特色的“精準扶貧”,在政府主導下推進資源逆向配置,城鎮企業定向精準幫扶農村,全社會廣泛參與、全市場協調促進,城鄉差距不斷縮小。下表統計了2013-2019年全國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變化,可以看到,城鄉居民收入比逐年下降,由2013年末的3.03降至2019年末的2.64。
![]()
2020年起,我國通過“精準扶貧”消除絕對貧困后,重心將轉向解決“相對貧困”,同時也更加強調扶貧模式的持續性,旨在實現“長效扶貧”。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鄉村振興戰略包含五個層次: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和組織振興,這五個方面的振興都體現了高質量發展的理念。扶貧戰略將徹底摒棄“輸血”,深入推進“造血”。
奮進的現在:縮小阻礙鄉村振興的城鄉發展勢差
在精準扶貧階段,經過多年艱苦努力,絕大多數貧困人口已實現脫貧。然而,如何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實現從精準扶貧順利向鄉村振興過渡,依然任重而道遠。其中,城鄉區域間的發展勢差是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銜接過程中最大的挑戰。
20世紀以來工業化和城鎮化的不斷推進,個體層面的資源不斷由農村單向流入城鎮。城鎮不斷蓄能,鄉村不斷耗能,城鄉發展勢差越來越大。城鎮聚集的勢能轉換為城鎮經濟循環的動能,而該循環圈逐漸剝離失去能量的農村,基礎建設、教育投入、資本投入等幾乎所有資源都傾向城鎮經濟循環圈。據統計,2003年至2010年,城鄉居民收入比始終在3.2以上,城鄉發展勢差顯著。
2013年底我國正式開啟“精準扶貧”之路,通過政府主導和城鎮企業精準定向幫扶,為農村經濟循環注入了新動能。數據顯示,2014年底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92,十三年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首次降至3以下;2013年至2019年,該比值一直穩步下降。“政府之手”主導的脫貧攻堅成效顯著,為鄉村積累勢能奠定了基礎,城鄉發展勢差被動縮小。
然而,政府強干預下的經濟發展模式并不是長久之計,農村要做到“政府放手”后仍能不返貧,就需要建立可持續的脫貧機制。鄉村與城鎮之間的資源需要雙向流動,經由“市場之手”實現城鎮與鄉村經濟的一體循環,為增加農村發展勢能持續提供動力,主動縮小城鄉發展勢差,才能最終實現鄉村振興。
燦爛的未來:統籌規劃實現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今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在精準扶貧轉入鄉村振興的歷史拐點,實現順利過渡的核心問題在于縮小城鄉發展勢差,實現城鄉區域的協調發展。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這就需要政府頂層設計加以主導、社會廣泛參與進行配合、市場主動加入予以促進,全方位推動城鄉區域一體化建設。
首先,政府需要統籌規劃,做好頂層設計。在精準扶貧階段,政府引導城市定向對農村予以多方位扶持,眾多城鎮企業利用其資金、技術、平臺等優勢,堅持互惠互利原則,有針對性地與貧困地區農民實現對接,也為貧困地區搭建市場平臺、營銷渠道,將政企支持與市場化相結合,建立“產業帶動型”扶貧模式,初步建立了農村新型產業。邁入鄉村振興階段,政府在城鄉建設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產業布局總體規劃上要以區域功能性為主導,引導城鄉之間各種要素的雙向流動,實現城鄉之間由“幫扶關系”轉向“互惠互利關系”。更重要的是,在產業布局、要素配置、公共服務、教育資源分配、生態建設等各個方面都進行一體化設計、創造好城鄉經濟一體循環的條件之后,建議弱化政府干預,交由“市場之手”,將城鄉協調發展從被動模式轉入主動模式。
其次,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需要全社會廣泛參與。當前,勞動力不斷流入城市、人才資金均在城市中循環增值,若不加以引導,農村只能越來越被“孤立”。政府可以引導資金、人才、技術、信息等現代經濟要素突破原有在城市內的循環圈,逐步與農村的經濟循環相融合,將農村傳統廉價的農產品實現產業化,一方面可以促進城市的現代物流、電商、文化包裝、概念營銷等新型方式方法在農村的推廣;另一方面,可以將由此形成的供-產-銷一體化布局納入社會經濟循環的現代化建設之中,實現城市與鄉村聯動,逐步縮小城鄉在產業發展水平上的差距。科研院所可以協助推廣科學、高效的科技農業,在減少污染、保護生態的同時實現增產,為農業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找到新的著力點。高等院校、大型醫療機構等事業單位可以開展一體化布局,規劃開設職業技術培訓試點,開展鄉村定向專業培訓,普及推廣農業產業科技化、農產品多功能開發、農產品銷售新型營銷渠道等知識,助力農村人才培養,吸引外出務工的輟學青壯年回鄉接受再教育,從而進一步助力鄉村產業經濟發展。文化科教單位可以積極推進文化產品下鄉,寓教于樂,豐富鄉村民眾精神文化需求。還可以引導年輕優秀的黨員深入鄉村基層組織,提高鄉村領導班子中黨員比例,優化鄉村基層組織人員的年齡結構與知識結構,提升鄉村治理水平。
最后,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需要市場力量的主動加入。城鄉協調發展需要市場力量的主動推進。企業可以在鄉村建立產業園、企業集群,將資本與崗位帶入鄉村,同時配套新的基礎設施,踐行新的發展理念,最優配置鄉村生產要素。更重要的是,要促進前沿農業科技、新型供應鏈體系與市場相結合,精確定位鄉村在市場發展中的功能,合理規劃布局,將資本、科技、人才、信息等要素融入鄉村發展,利用市場力量激活要素、激活主體,促進企業與鄉村互利共贏。政府主導逐漸弱化后,市場的角色最終要從“輔助位”轉向“主攻位”,建立城鄉之間要素雙向流動、經濟一體循環的動力模式,真正實現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努力實現鄉村振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