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博物館考核不再只是專家點頭,更要觀眾鼓掌,會發生怎樣的變化?貴州省博物館近日進行的講解員星級考核,正上演著這樣一場從“專家思維”到“用戶思維”的變革。
相比以往,今年的考核姿態更開放——在保留本館資深專家評審的基礎上,首次引入媒體記者、學校教師和博物館志愿者三方參與,從“博物館+傳播+教育+公眾”三大視角切入,為講解員星級評定注入多元標準,重新定義博物館的文化服務。
作為唯一受邀的媒體代表,記者在現場觀察到了哪些細節?這些細節又為大眾傳遞了怎樣的文化服務新信號?
![]()
考核首次引入媒體記者、學校教師和志愿者三方參與
首先,我們看到的是博物館的“用戶思維”升級。
過去,講解員考核標準往往更側重“專家視角”,如知識準確性高不高,表達流暢度強不強,禮儀規不規范,但今年考核首次引入媒體記者、學校教師和志愿者三方參與,從“博物館+傳播+教育+公眾”三大貼近普通觀眾的視角,為講解員星級評定注入多元標準。
這小小的變化,折射出博物館正在經歷一場從“專家思維”到“用戶思維”的深刻轉變。
![]()
評委席“破圈”,觀眾視角成“硬指標”
“以往考核側重于知識不能錯、表述要專業、流程要規范,核心是‘把文物講對’,但現在要在‘講得對’的基礎上,讓媒體覺得文物故事更有傳播力、教師覺得有教育意義、志愿者覺得聽得懂。”在貴州省博物館黨委書記李強看來,現在考核的核心是“對觀眾負責”,最終實現讓文化真正走進大家心里,“引入多元評委的評定,就不再局限于講解員的知識,而是涵蓋了‘會不會講、講不講得懂、能不能打動人心’等更立體的維度,更關注觀眾的感受。”
當考核標準從“專家點頭”轉向“也要觀眾鼓掌”,折射的正是博物館從“專家思維”到“用戶思維”的轉變和升級,也讓博物館離公眾更近了一步。
![]()
從“背資料”到“講故事”,傳播思維大升級
其次,我們看到是講解員“傳播思維”的升級。
對12位講解員來說,考核不僅是檢驗業務能力的“年度大考”,更是一次知識體系儲備的“升級驗收”。
在傳統認知中,講解員的考核常聚焦于“資料背得多不多”,而今天的考核中,我們看到的是講解員信息轉化力的提升。
“以前觀眾最常問的是‘這文物是哪個朝代的’,現在的提問更多是‘這件文物相當于現在的什么,古人為什么要這樣制作,他們當時在想什么’。”要說觀眾需求的變化,從業9年的講解員侯美辰最大的感受是,現在的觀眾需要的不僅是一個“對的答案”,還是一個“好懂的故事”。
“近兩三年的講解中,你能明顯感覺到觀眾更渴望的是有‘梗’、有鏈接的解讀。”在講館藏銅鉞時,侯美辰不再是講文物的長寬高,紋飾名稱等基本信息,而是從紋飾造型,延展到它的傳播路線,帶觀眾理解“大江大河是族群交流的重要通道”;再對比其他地區的相似文物,解釋“文化交流”的生動內涵。
![]()
從業9年的講解員侯美辰
從“對的知識”到“好懂的故事”,講解員傳播思維改變的背后,是日積月累的知識沉淀與持續更新的能力。
“00后”講解員王婭雪,在入職2年期間,通過參加學術講座、專業書籍和新聞報道,打磨更新了19次講解詞,把復雜概念用“短句+類比”講得通俗易懂。從最開始怕講錯,到現在怕講得不夠精彩,她心態的變化,正是新一代講解員從“知識搬運工”向“文化翻譯官”轉型的縮影。
![]()
“00后”講解員王婭雪
“知識輸出型的講解風格,觀眾已經越來越不接受了,你必須要學會講故事。”從業5年的講解員武俊彥,也曾陷入“知識輸出”的誤區。當她像機器人一樣說出一堆數字年代,卻沒能回答觀眾想知道的,她開始有意識地打磨自己的“故事力”,這份底氣,來源于5年來知識的累積、感悟與提煉。
“展柜里的石器,對應的是我們現代的工具。它們從幾十厘米的物理距離,到幾十萬年的文明跨越,是我們人類對生命韌性與智慧傳承的生動注腳。”在最難講的史前部分,當觀眾還在對“新舊石器時代有啥區別”云里霧里時,武俊彥用這句感觸,點燃了觀眾對古人類的共情與探索欲,“你講解時的重點、你的感觸、你的思考,還有你講完后身上起的雞皮疙瘩,真的是會傳染給別人的。”
![]()
從業5年的講解員武俊彥
“知識準確是底線,但傳播效果是高線。”對此,貴州省博物館社會教育部主任張嬋認為,考核就像蓋房子,知識準確是根基,確保房子不會塌,“但傳播效果好才是屋頂,能讓住在里面的人覺得舒適、愿意常來,文化才能真正‘活’在當下。”
![]()
講解員不僅是文物的“代言人”,更是文化的“翻譯官”
最后,我們看到的是文化服務“創新思維”的突圍。
當評委席有了觀眾的聲音,當講解員開始“翻譯”而非“搬運”知識,當考核標準從“對不對”升級為“好不好懂、記不記得住”,一場關于“如何讓文化真正活起來”的立體化探索,正在貴州省博物館的考核現場悄然生長。
在這場變革中,講解員不再局限于單向輸出,而是以“翻譯官”的角色,用當代語言重構敘事——
從漢代中央對貴州的開發,關聯到邊疆治理與民族融合的歷史進程;從明代《盤江圖軸》定格的“一線懸命”交通記憶,鏈接到如今“萬橋飛架”的現代奇跡;從30萬年前早期人類的聚居痕跡,延伸至當下山水相宜、多族共生的和諧圖景……歷史與現代生活同頻共振,在確保知識準確性與文化嚴肅性的前提下,既保留了“歷史的厚重感”,又賦予了“當下的生命力”,讓文物真正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
![]()
優秀講解員所具備的能力之一,是把復雜變成“好懂的話”
“考核的‘破圈’,本質上是貴州省博物館服務理念的全面升級。”張嬋認為,這場考核照見的不僅是講解員的成長方向,更是博物館行業的轉型軌跡——當博物館開始琢磨“觀眾想看什么、怎么讓觀眾看得懂、怎么參觀才有意思”,文化服務便從“標準化供給”轉向“個性化共鳴”,逛博物館的過程自然變得親切有趣,歷史文化才能在講述中真正“活起來”。
![]()
貴州省博物館講解員隊伍
值得期待的是,貴州省博物館還將以此次考核為起點,進一步深化數智轉型,將計劃引入機器人導覽,采用AI+人工雙軌服務,為觀眾提供更精準、更鮮活的文化體驗。
當觀眾走進博物館,不再需要努力聽懂,而是自然想聽,這就是最好的文化傳承。
這,也是考核標準升級后,最溫暖的意義。
更多精彩視頻,盡在貴州衛視視頻號
來源:貴州衛視
責編:周中英 | 編審:王曉海 | 終審:魏娟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