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藍藍天工作室】
![]()
由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環境戰略與政策學術年會近日在北京召開。會議以“聚焦建設美麗中國 展望‘十五五’生態環境保護”為主題,圍繞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及“十五五”時期生態環境保護的形勢目標、關鍵領域和政策導向等進行深入交流研討。
![]()
▲上圖:山東省榮成市北環海路,風電機組迎風運轉作業,輸出綠色電能。(楊志禮/攝)
“美麗中國建設是一項長期戰略任務與系統工程,‘十五五’時期正處于承上啟下、拓面提質、積厚成勢的關鍵階段。”生態環境部綜合司副司長單鑫表示,將錨定2035年美麗中國建設目標,高標準推進“十五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研究編制工作,實施一批美麗中國建設的標志性工程。
“‘十五五’生態環境保護應該以高水平保護為主題,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并保持穩定,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和融合程度顯著增強,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中華環保聯合會副主席夏光建議,要落實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兩條主線: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和治理,包括全國各地常態化生態環境治理,開展大規模生態安全屏障建設等;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包括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和調整產業和能源結構,從企業和園區層面推進技術革新和轉型升級等。
“‘十五五’時期不僅是我國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等國家自主貢獻目標的戰略攻堅期,也是銜接碳達峰后全經濟范圍溫室氣體總量減排目標的關鍵窗口期。”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戰略規劃研究部主任柴麒敏表示,要在政策機制上持續創新,技術產業上持續建設,推動能耗雙控向碳雙控轉變,擴大碳市場覆蓋范圍,加快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體系。
“我國能源相關二氧化碳排放占總排放量85%以上,從過往經驗看,能源總量和結構對控碳具有決定性作用。”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能源研究所研究員朱松麗表示,除了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節能、提高能效依然具有“第一生產力”屬性。“十五五”時期,要通過市場與激勵機制,進一步推動高耗能行業節能降耗,對新增基礎設施開展能效和碳雙評估,推動能源電力轉型加速進行。
“新污染物治理難度大、技術復雜程度高,涉及一系列深層次科學與技術難題,亟需依靠科技創新、科技攻關。”中國工程院院士吳豐昌表示,要堅持全生命周期風險管理的理念,按照“篩、評、控”與“禁、減、治”的總體思路,系統開展監測篩查、危害評估、風險阻控和智能管控全鏈條一體化科技攻關,強化人才隊伍和支撐平臺建設,著力提升新污染物協同治理與環境風險防控能力。
本次年會圍繞“十五五”生態環境保護面臨的形勢與展望、生態環境保護制度體系、氣候變化治理體系、綠色科技創新等核心議題設置4個平行分會場。來自相關部委、科研院所、地方政府、行業企業、新聞媒體等代表約150人參加了會議。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藍藍天工作室)
本文來自【人民日報中央廚房-藍藍天工作室】,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及傳播服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