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城市街頭法治宣傳欄里的鮮活案例,到鄉村“民法典小院”里的互動講解;從校園“普法小課堂”上傳出來的學法聲,到企業“法律明白人”工作站的精準服務——自2021年“八五”普法啟動以來,運城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法治思想,準確把握黨的二十大關于“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增強全民法治觀念”的要求,深耕地域特色、聚焦群眾需求、創新傳播載體,推動普法工作從“廣覆蓋”向“精準化”、“形式化”向“實效性”深度轉型,讓法治陽光遍灑河東大地,為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法治動能。
三維閉環筑根基
讓普法從“單打獨斗”變“協同作戰”
“以前各部門普法‘各吹各的號’,現在有了責任清單和考核‘指揮棒’,大家攥指成拳,勁兒往一處使!”談及“八五”普法的變化,運城市司法局工作人員的感慨道出了關鍵——一套“高位統籌、責任閉環、資源保障”的三維體系,為普法工作筑牢了“四梁八柱”。
◆高位統籌是首要前提。市委高度重視“八五”普法工作,將“八五”普法內容納入法治運城建設“一規劃兩方案”,統籌推進法治運城、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相關決議,市政府批轉“八五”普法規劃,為普法工作從“分散推進”轉向“協同作戰”奠定了制度基礎。
◆責任落實是見成效鍵。創新推出“年度清單+五年評議”機制,形成責任閉環。每年將70家市直單位的普法任務細化量化,明確責任到崗;同時通過“雙督導”強化執行,一方面開展法治調研督察,另一方面聯動人大、政協開展專題監督,讓原本“各吹各的號”的部門攥指成拳,確保“紙上責任”真正轉化為“實際行動”。
◆資源保障是強底氣源。市、縣兩級財政累計投入普法經費1181.02萬元;400余人的普法講師團深入基層宣講1600余場,1900名普法志愿者服務群眾5.4萬人次,25支法治文藝小分隊巡演380余場;1.3萬名“法律明白人”經8.2萬人次專題培訓后,活躍在城鄉角落,成為播撒法治種子的“生力軍”。
靶向發力解難題
讓普法與發展大局同頻共振
“黃河生態保護,既要嚴執法,更要讓群眾懂法入心!”在運城市黃河?汾河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基地,工作人員的講解,道出了普法“服務大局、精準施策”的思路。五年來,運城市聚焦三大重點,讓普法成為護航發展的“助推器”。
◆首要任務抓牢“思想引領”。將習近平法治思想學習宣傳納入年度要點和部門普法清單,通過專題研討班、集中宣講會提升干部踐行能力;線下打造法治文化公園、廣場等陣地,線上制作短視頻、直播講座,開辦“法治宣傳進行時”專題展播,圍繞生態保護、文物保護等領域開展靶向普法,讓法治理念隨發展需求落地。
◆重點法規講出“河東味道”。憲法宣傳不搞“一刀切”:除了憲法宣誓、晨讀等常規活動,更創新“法治+民俗”模式——“法治寫春聯”“法治郵路”拉近群眾距離,情景話劇《法治的力量》線上點擊量13.3萬人次,斬獲省級政法優秀新聞作品獎。民法典宣傳突出“服務感”:“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活動中,140余部動漫微視頻、“普法云課堂”“民法典小院”讓法律條文走進日常生活。國家安全宣傳玩轉“非遺+法治”,法韻?河東書房精心組織法治剪紙教學,新絳縣法治主題澄泥硯與木板年畫亮相央視,讓傳統技藝成為法治傳播的“新載體”。
◆發展大局主動“靠前服務”。優化營商環境,組建“法護營商”小分隊專項普法50余次,建立17個企業“法律明白人”工作站,培育298名企業“法律明白人”;守護黃河安瀾,設立全省首家黃河?汾河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基地,組織“青少年法護黃河青春行”,編演普法“三字經”;助力企業“出海”,在法治陣地增設涉外宣傳版面,召開“貿法聯動護企出海”座談會,以法治護航對外開放。
分眾普法潤人心
讓法治信仰“精準滴灌”到每類群體
“針對不同群體講不同法,才能讓法治觀念真正入腦入心。”運城市司法局分管領導表示,精準實施“分眾普法”工程,讓“關鍵少數”引領“絕大多數”,重點群體帶動全員覆蓋。
◆“關鍵少數”帶頭學。制定黨政主要負責人專題述法方案,實現市、縣、鄉三級述法全覆蓋;舉辦“習近平法治思想暨憲法法律知識競賽”,40余萬人參與;46期“行政執法大講堂”、4期專項培訓提升執法人員能力,普通干部則通過法治圖書角、旁聽庭審養成常態化學法習慣。
◆“未來一代”從小教。實施“法護春苗”行動,“普法小課堂”覆蓋全市中小學,法治副校長配備率100%(垣曲縣經驗獲央廣網報道,閱讀量69.5萬次);全國學生“學憲法講憲法”總決賽中,運城學子斬獲1個二等獎、1個三等獎;依托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開展沉浸式活動,讓法治信仰在青少年心中扎根。
◆“廣泛群體”隨處學。借“4?15”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12?4”國家憲法日等節點,開展“法治大篷車”“送法趕大集”200余場,覆蓋群眾100余萬人次;線上開設14個普法專欄,發布千余部普法作品,芮城、垣曲推送1870期“普法日歷”,夏縣法院《權益往事》、市檢察院《正義來敲門》等作品斬獲全國獎項,19個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發揮引領作用,讓尊法學法守法成為群眾自覺。
品牌賦能顯特色
讓河東法治文化“活”起來
“鹽池、鳳凰是運城符號,我們把它們融入普法IP,讓法治更有家鄉味!”運城市司法局普法與依法治理科工作人員介紹,運城深挖地域文化,推動法治與傳統文化、紅色文化、文旅資源深度融合,打造“河東法治文化”特色品牌。
◆陣地建設“全域開花”。建成市、縣、鄉、村四級法治文化陣地,13個縣(市、區)均有憲法宣誓場所,14個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18個行業主題法治陣地投用;紅色法治陣地、沿黃法治文化集群、“法韻?河東書房”等特色場所,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感受法治氛圍。
◆文化闡釋“活化傳承”。聯合運城學院梳理河東法治文化資源,編制《運城紅色法治文化遺存目錄》;推出“法源河東、循法文化游”等8條法治文化體驗線路,以 “常態化宣傳 + 主題日活動” 激活陣地效能,推動從 “靜態展示” 向 “動態活用” 轉變;舉辦 “法護黃河安瀾新卷” 探尋活動,打造黃河流域普法 “運城樣板”。
◆IP打造“雙向賦能”。“法小荷”“法小東”卡通IP圈粉無數;蒲劇、垣曲镲、河津干板腔等地方文藝植入法治元素,蒲劇《桃花峪的春天》線上觀看104.2萬人次、線下巡演26場;夏縣司馬溫公祠沉浸式法治演出、絳州文化保護法庭實踐探索,讓法治文化與文旅產業共生共榮,為運城法治建設注入深厚文化底蘊。
當普法走過四十年崢嶸、“八五”普法邁入收官節點,運城大地上的法治故事已寫下濃墨重彩篇章。在這片浸潤黃河文明的土地上,法治不再是紙面條文,而是街頭巷尾的自覺踐行、柴米油鹽的規則意識、群眾遇事找法的篤定,早已化作融入血脈的生活方式與刻進骨子里的行為自覺。站在承前啟后的新起點,運城將持續扛牢法治建設使命,讓法治春風遍吹城鄉街巷、照亮青少年成長路、護航企業發展,為建設更高水平的法治運城、平安運城注入不竭力量,讓法治光芒在河東大地愈發璀璨。
【來源:運城司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