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臺當局正用檢舉和重刑,以賴清德為首的民進派系聲稱正在進行所謂的清查大陸設籍或領用大陸護照的違規事件,拼命把民眾往大陸推。
另一邊,大陸卻在社交媒體上,用力把想家的臺灣同胞往回拉。
為何會出現這種反向操作?大陸該如何反擊?
![]()
11月2號,賴清德那邊對外宣布了一則新規定,動作快得讓人心里一咯噔。
他們聲稱正在清查島內居民,誰要是私下辦了大陸的戶口,或者拿了大陸的護照,就要嚴肅處理。
話音剛落,戶籍單位就接到了命令,大約50個人的臺灣戶籍,直接被廢除了。
這不僅僅是注銷一張紙那么簡單,而是一套組合拳,冷酷又高效。
![]()
戶籍單位一旦動手,會馬上通知相關部門,你的健保資格會取消,身份證直接作廢,所有旅行證件全部失效。
說白了,就是直接“開除你的島籍”,把你在島上的一切身份和福利,一次性抹掉。
更讓人心里發毛的是,這50個人是怎么被找出來的?一部分是單位內部自己通報的,另一部分,是收到了民眾的檢舉。
靠人舉報來找人,這種方法本身就在制造一種冰冷的鄰里猜忌,讓人不寒而栗。
![]()
然而,更有意思的還在后頭,這種做法,說白了,就是為了徹底把兩岸之間的聯系切斷,不讓人們自由往來。
他們想更嚴密地監視每一個去大陸的臺灣人,嚴格控制這些人的行動自由,最終服務于自己那個搞分裂的政治野心。
可問題在于,臺灣同胞到大陸來,辦一張大陸身份證,這原本是件多好的事?
![]()
這原本是大陸為了方便臺胞,專門推出的一項惠民政策。
你在大陸上學、工作、生活,沒有身份證,買票、住店、辦手機卡,干什么都不方便。
有了它,就能享受到和大陸居民一樣的便利,純粹是為了服務,現在卻被臺當局當成了對付自己人的工具。
![]()
就在他們大搞這種“綠色恐怖”的同時,大陸這邊的回應,卻走了完全不同的路子。
國臺辦的發言人,直接在臉書上開通了個人賬號,這一下,就像在密不透風的墻上,開了一扇窗,賬號才開通,下面留言的人就沒斷過,許多人跑來祝福支持。
更有意思的是,還有網友在底下留言,希望大陸的單位能幫忙,尋找自己失散在大陸的親人。
這個小小的細節,像一道溫暖的光,直接照亮了臺灣同胞對兩岸關系最真實的想法,和對獲取正確信息的渴望。
![]()
這一“推”一“拉”的背后,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權力邏輯在碰撞。
臺當局所代表的,是一種基于恐懼和剝奪的“強制型權力”,它的核心手段是制造恐懼、制造隔閡,通過懲罰和威脅來維持控制。
注銷戶籍、取消健保、法律恐嚇,這一系列操作,本質上都是在輸出“負能量”。
![]()
而大陸實踐的,則是一種基于服務和吸引的“吸引型權力”,它的核心手段是提供連接、提供便利,通過幫助和溫暖來贏得人心。
開設社交媒體賬號、幫助尋親、提供生活便利,這一系列操作,本質上是在輸出“正能量”。
在當今這個信息自由流動的數字化時代,這兩種權力模式的優劣,立判高下。
說白了,爭天下的戰場,已經從導彈發射井,悄悄轉移到了點贊和評論框里。
![]()
臺當局用重刑警告,威脅民眾不許跟大陸的社交媒體賬號互動,這恰恰把大陸的賬號變成了一個“禁果”。
結果就是,原本可能只是隨意瀏覽的人,現在反而被激發了強烈的好奇心,非要點進去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毒藥”,值得當局如此大動干戈。
臺當局的“恐懼”,引發了大陸的“連接”;臺當局因恐懼“連接”而暴露了“心虛”;其“心虛”的行為本身,又成為了大陸最好的“免費宣傳”。
這波操作,簡直是教科書級別的“反向公關”。
![]()
如果你覺得這只是一個孤立的個案,那不妨把目光拉得更遠一些,看看歷史早已寫好的劇本。
東西德統一,就是一個經典案例。
當年,東德用高墻和鐵絲網,嚴防死守,禁止民眾收聽西德的電視廣播。
然而,他們越是禁止,西德電視節目里展示的富裕生活和自由思想,就越是充滿誘惑力,最終,柏林墻不是被坦克推倒的,而是被西德電視節目里的消費主義和流行文化,從內部“腐蝕”掉的。
![]()
人心向往美好的生活,這是任何高墻都擋不住的。
今天的故事,不過是換了場景和道具的重復上演。
權威機構的民調數據顯示,臺灣年輕一代(20-39歲)對大陸的好感度,在過去3年上升了整整12個百分點。
什么原因造成的?報告中明確指出,“社交媒體交流”是主要影響因素,基于人性的連接敘事,終將戰勝基于政治的隔離敘事。
![]()
當我們把視線從歷史拉回現實,再望向未來,一個更清晰的圖景浮現出來。
未來的競爭,無論是國際還是兩岸,核心戰場已經轉移到了“敘事主權”的爭奪上,誰能講述一個更吸引人、更令人信服的生活故事,誰就能掌握主動權,贏得未來。
這不再是比誰的軍艦多、誰的飛機快,而是比誰的故事更能打動人心。
![]()
大陸的策略,正是搶占“敘事主權”的精彩實踐。
它沒有選擇硬碰硬,而是通過社交媒體、文化產品、便民政策,構建了一個充滿活力、充滿溫度的“中國故事”。
這個故事的主角,是每一個普通的臺灣同胞,他們可以在這里尋親、求學、創業、實現夢想。
而臺當局的困境在于,他們沒有能力構建一個與之抗衡的“臺灣故事”,因為他們的敘事基礎是“恐中”、“拒中”,是恐懼和隔絕。
![]()
這從一開始就不是一個量級的競爭。
有預測指出,如果兩岸社交媒體互動持續增強,未來5年內,臺灣島內“維持現狀”的民意,將不可避免地向“統一”方向傾斜5到8個百分點。
![]()
這背后驅動變化的,不是軍事威懾,也不是政治宣傳,而是最樸素的“人心向背”。
未來的統一,與其說是一個政治進程,不如說是一場盛大的“回家”之旅。
而驅動這場旅程的,不是政客的口號,而是社交媒體上一個個溫暖的點贊,是尋親成功后一家人喜極而泣的擁抱,是年輕人對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
恐懼的最高形式不是順從,而是心虛;柔性的最高境界不是征服,而是吸引。
未來的統一,與其說是政治進程,不如說是一場盛大的“回家”之旅。
當一扇門被重重關上時,另一扇窗是否會因此被更用力地推開?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