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南方網
11月2日上午,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火炬傳遞在港澳廣深同步舉行。這場“三地聯動、四城同傳”的創新式火炬傳遞,為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譜寫下科技與體育交融的璀璨篇章。不僅點燃了全民的運動激情,更向世界展現了中國式現代化在大灣區的生動實踐。
智造力量,人機協作開啟傳遞新篇章
在深圳蓮花山公園的火炬傳遞現場,全球首款搭載5G-A技術的人形機器人“夸父”作為深圳“0號”火炬手,以矯健流暢的動作握緊重達1.6公斤的火炬,圓滿完成了與北京奧運會羽毛球女雙金牌得主于洋的火炬接棒。這不僅是簡單的接力,更是科技與體育深度融合的歷史性時刻。
這位特殊的火炬手由樂聚(深圳)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全自主研發,是國內首款搭載開源鴻蒙系統并實現多地形跳躍的人形機器人。通過全新優化的運動控制算法,“夸父”能夠從容應對斜坡等復雜地形,在單臂持續負載1.6公斤火炬的情況下,依然保持高度穩定的步態和流暢自然的擬人奔跑動作。而得益于華為、中國移動聯合搭建的5G-A信號系統,技術人員無需陪跑即可實現遠程實時操控。
這場科技盛宴中,火炬手們不再“孤獨”奔跑,而是有機器狗、無人駕駛汽車和低空飛行器的全程相伴。在眾人的視線下,機器狗“現身”火炬傳遞現場,將全運會吉祥物交給火炬手;而深圳站火炬傳遞路線也采用了陸空聯動、山海貫通的方式,40公里的空中火炬接力由低空飛行器完成,其搭載著圣火飛越山海,將廣東低空經濟與智能控制技術的成熟應用“寫”在了藍天白云間。廣州站則安排無人駕駛汽車穿行歷史街區,以科技脈絡貫通廣府千年文脈,在老城新韻中書寫“老城市新活力”的時代答卷。
深藍探索,海底之火點燃能源新希望
機器人以精妙的姿態展現智能科技的無限可能,而在2025年9月,另一項同樣代表中國科技前沿的壯舉,也已在南海深處靜默上演。來自南海北部1522米深處的可燃冰“源火”被成功點燃,這不僅標志著我國在深海勘探與清潔能源領域的重大突破,更與首次由粵港澳三地聯合承辦的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交相輝映,共同書寫著科技與體育融合的新篇章。
這一歷史性突破的實現,有賴于中國自主研發的全球首套“可燃冰原位采集分解及引燃裝置”。在“海馬”號的幫助下,該裝置在高壓、低溫、無光的極端海底環境中,成功完成了可燃冰的采集與引燃。值得注意的是,這一過程創新采用了“天海聯動”模式——科考船甲板面的光伏發電裝置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并傳輸到海底,從而實現了對深海可燃冰的精準引燃。這項跨越空、海、地的系統工程,其成功離不開廣東在海洋工程、高端裝備制造和新能源技術等領域匯聚的強大科技力量作為支撐。
當這簇象征探索與未來的火焰與粵港澳三地同心共辦的體育盛會相遇,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次體育賽事火種的采集,更是廣東銳意創新、面向未來的堅定姿態。這次“燃冰成炬”既創造了體育運動史上的新紀錄,也標志著我國在清潔能源開發利用領域邁出了實質性一步,展現出中國科技與體育事業共赴新征程的壯闊圖景。
未來圖景,科技創新繪就智慧全運
當圣火在灣區傳遞,更多前沿科技正在賽場內外蓄勢待發,準備為這場體育盛會注入全新的智慧內涵。從賽事管理到觀眾服務,從場館建設到賽事傳播,科技正在重塑體育的每一個環節。
在賽事保障的核心,南方電網深圳供電局創新推出的國內首套“全電鴻+量子通信”智慧保電系統,已將數字孿生、量子加密等多項“黑科技”融入電網。這套系統仿佛給電網裝上了“智慧大腦”,使得十五運會深圳賽區場館的供電狀況一覽無余,任何異常都能被瞬間捕捉并預警,為賽事電力供應構筑起堅實屏障。
賽場之上,AI裁判系統正以毫米級的精準評判守護著競技的公平。羽毛球AI直播相機能自動完成高光捕捉與數據統計,為裁判提供精準輔助;田徑賽事中的AI智能起跑監測系統檢測誤差不大于1毫秒,大大提升犯規判罰準確率。這種“數據驅動”的判罰與訓練模式,正在取代傳統經驗,而深圳完善的體育科技產業生態,為這些技術的研發與應用提供了土壤,讓高科技成為保障競技公平的堅實后盾。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自行車(公路)賽中,由珠海市交通物聯網有限公司研發的“跨境無感通關系統”發揮了關鍵作用。該系統采用北斗定位、射頻識別和AI算法等前沿技術,構建了覆蓋賽前、賽中、賽后全流程的智慧通關管理體系,保障運動員和工作人員在粵港澳三地間實現“零接觸”快速通關。
這場科技與體育的深度融合,不僅提升了賽事的觀賞性和公平性,更集中展現了廣東在人工智能、智能裝備、物聯網等前沿科技領域的雄厚實力。這些創新成果充分證明,廣東已從“制造工廠”蛻變為“創新高地”,在全球科技競爭格局中占據重要地位。這些源自灣區企業的創新成果,既服務于賽事本身,未來還將廣泛應用于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等領域,展現出廣東科技創新的強大生命力和輻射帶動力,真正實現“賽時服務賽事,賽后惠及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從機器人火炬手矯健的步伐到深海可燃冰燃起的圣火,從賽場內AI裁判的精準判罰到跨境賽事的無感通關,十五運會的每個環節都閃耀著科技創新的光芒。諸多突破性技術的集中應用,彰顯了廣東從“制造”到“智造”的華麗蛻變。在這里,科技創新已深深融入城市肌理,形成了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創新生態。廣東正以十五運會為舞臺,向世界展示著中國科技創新的蓬勃活力。這片熱土上所迸發的創新能量,不僅推動著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更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了生動注腳。科技與體育的交融,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更加智慧、更加開放、更具創新活力的中國正在崛起。
文字:記者 王璐瑤
視頻:記者 羅淵 王璐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