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人民日報接連發文定調統一,背后釋放了什么信號?美國“扣押”臺軍戰機、導彈,又是什么原因呢?
連日來,新華社、人民日報接連發文定調統一。11月4號,人民日報刊文:臺灣光復昭示祖國必將統一。文章明確指出,1945年抗戰勝利,臺灣光復、回歸中國是兩岸同胞為國家生存而戰、為民族復興而戰的勝利成果,深刻昭示了一個堅強統一的國家始終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全體中華兒女的命運所系的深刻道理。臺灣光復是中國政府恢復對臺灣行使主權的重大歷史事件,是臺灣作為中國不可分割一部分法理鏈條的重要一環。在這之前,10月26號至28號,新華社連發3篇署名“鐘臺文”的文章:《臺灣問題的由來和性質》《兩岸關系發展和統一利好》《祖國必然統一勢不可擋》。三篇文章直指歷史、現實與未來,構成了一條完整的邏輯鏈條:臺灣屬于中國是沒有任何爭議的歷史定論,兩岸統一是大勢所趨無可阻擋,任何外部力量干涉與“臺獨”分裂必將遭遇可恥的失敗。
![]()
咱們官媒如此密集的發文梳理臺灣歷史脈絡,強調法理依據,定調祖國統一,這其中顯然釋放出了不一樣的信號。在這里簡單說三點:首先,從新華社連續刊發署名“鐘臺文” 的重磅文章來看,這是首次以“鐘臺文”的署名發表關于臺灣問題的重要表態或發聲。單就這個名字而言,很難不讓人產生聯想,“鐘”是“警鐘”的鐘;“臺”是“臺灣”的臺,這不就是在向島內“臺獨”勢力敲響“警鐘”嗎?并且文章中密集、直白的表態,無疑就是在傳遞解決臺灣問題的時機正在成熟的明確信號。
其次,官媒的刊文完全可以看作是一次精心策劃的系統性“亮牌”,向外界清晰地展示大陸對臺戰略框架的重大升級;最后,官媒文章援引包括《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在內的一系列國際法文件,將“一個中國” 原則從政治立場升級為國際法事實,從根本上剝奪 “臺獨” 主張的合法性根基,可以說這是對包括美國在內外部勢力在 “一中政策” 上的文字游戲,以及島內“臺獨”勢力炒作所謂“新兩國論”的有力回擊。
![]()
就在咱們官媒定調統一的時候,美國那邊也“出手”了,瘋狂喊話臺當局大幅提高防務預算,加強臺灣地區所謂“防衛能力”。有意思的是,美國這邊喊話臺當局加強“防衛能力”,貌似是在為臺當局著想,那邊卻又一直“扣押”臺軍采購的戰機、導彈,遲遲不交貨。尤其是備受島內關注的66架F-16V戰斗機軍購案,原規劃于2026年全數交付,但臺軍至今連一架都沒有拿到手。還有早在2017年就同意售臺的AGM-154C導彈,原計劃在2025至2026年交付,如今交付日期已經被拖到了2027至2028年。對于這種情況,島內輿論直言,美國只在意民進黨當局下訂單,對于什么時候交貨,美國方面并不關心,主要是錢先拿到手就行。說白了,美國就是在坑臺灣的錢。
![]()
對于美國“扣押”臺軍戰機、導彈的原因,簡單分析一下,同樣可以說四點:第一,這是美國政府的一種“風險管控”,自賴清德上臺后,其軍事冒險傾向明顯,如果美國這個時候交付先進武器,一旦賴清德當局不受控,讓臺海局勢惡化升級,那美國的“錢袋子”就真的沒有了。當下,美國只想把臺灣地區當“提款機”,同時將臺灣當作牽制中國大陸的“牌”,因此它并不希望看到臺海局勢“突變”的情況發生,而“扣押”對臺出售的軍火就是一種“風險管控”,同時敲打賴清德當局不要 “過線”;
第二,這是美國政府的一種“戰略試探”,一來通過延遲交付觀察大陸反應;二來測試臺當局的忍耐底線,以此來調整美國的對臺政策;第三,可能也與美國軍工企業的生產力跟不上有關,因為除了對臺軍售的武器裝備外,這些軍工企業還給其他客戶生產;第四,由于咱們這邊加大了對參與對臺軍售的美國企業的反制力度,這算是從源頭阻斷美方對臺軍售,他們就是想按時交貨,那也是困難重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