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寅
堅持開放協作,能推動創新突破地域與學科的邊界,催生更多創造性乃至顛覆性成果
前不久,在一個科創論壇上,一名95后工程師對人工智能演進發表見解。“開源社區不僅僅是獲取免費代碼,更是一種開放式的協作模式。”這引發從業者的共鳴。
何為開源?最初是指開放共享軟件源代碼。人工智能時代,這個概念更多被理解為一種創新范式。基于開源,全世界優秀的工程師們都可以參與到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術的開發中,從而為技術快速迭代提供強勁動力。
開源意味著開放。它不僅是技術領域的熱門詞,也是理解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詞之一。
看技術,開源降低技術使用門檻,推動開發者與產業深度聯動,加速新技術的成熟落地。同時,開源推動資源與成果共享,避免重復投入和資源浪費,在此基礎上的協同創新和快速發展,進一步提升了技術的普惠性與可及性。科技發展一日千里,封閉只會導致技術停滯,堅持開放協作,能推動創新突破地域與學科的邊界,催生更多創造性乃至顛覆性成果。
看實踐,從代碼開源轉向更深層次的資源開放、發展開放,是重要趨勢。構建更具活力的創新體系、營造多元開放的創新生態,才能吸引全球創新人才,打造全球創新高地。比如,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將工具鏈全體系開源、開放,吸引全球數千名開發者參與共建。又如,張江科學城打造“沒有圍墻”的研發生態,集聚跨國企業研發中心、本地高校,打造跨國公司業務創新的策源地,也推動本土企業創新發展。再如,位于上海的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設施開放運行以來,服務500多家科研單位,支撐超過2500個研究團隊、累計10萬余人次用戶開展實驗研究,為全球相關科研提供重要數據支持。
越開放,越活躍,越發展。今天的長三角,向開源開放要空間,向深化改革要活力,正進一步破除阻礙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卡點堵點。不久前,《關于促進長三角科技創新協同發展的決定》在滬蘇浙皖同步施行,旨在推動技術、人才、資金等跨區域融通,加快創新要素的開放共享。在長三角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上,總價值超過610億元的28個大科學裝置、5.1萬臺(套)大型科學儀器面向社會開放,形成了緊密聯動的區域協同創新生態。改革是給開放增底氣的。改革到位了,開放水平才更高。
一位投資中國的世界500強企業高管對筆者說:“中國開放讓我們能夠獲得更大發展。持續投資中國、深耕本地人才、制定長期戰略,能更好地在全球市場中保持競爭力。”恰如“免簽朋友圈”不斷擴大、國際性展會接連釋放發展磁力、共建“一帶一路”打造惠及世界的“幸福路”……開放帶來進步,更加開放的姿態與作為也必將開拓出更光明的前景。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開創合作共贏新局面。”當下,第八屆進博會正迎來八方客。這一展現中國與世界開放融通的窗口,將帶來更多驚喜。開源共享、開放共進,充滿活力、張開懷抱的發展之姿,定能讓人更深刻地理解“與中國同行就是與機遇同行”。
(作者為本報上海分社記者)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05日 05 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