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十五運會深圳火炬傳遞現場,迎來一位特殊的“0號”火炬手。
樂聚機器人“夸父”在單臂1.6kg的負載下,接棒、傳遞、交接一氣呵成,順利完成火炬百米傳遞任務。其傳遞的不只是體育圣火,更是一座城市面向未來的創新火種。
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近日公開談到,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原本以快速工業化、城市化、國際化為目標構建的一些機制體制安排可能不再適應新技術和組織體系的發展。“這要求我們對生產關系以及與經濟基礎相適應的上層建筑進行大量改革,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和制度體系。”
去年10月,深圳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醫藥和醫療器械三大產業專班正式亮相;今年5月,全國首個人工智能和機器人領域政府直屬機構“人機署”落地龍崗區;7月深圳市新質生產力科技促進中心揭牌……深圳不斷先行先試,探索“構建新型生產關系”這一時代命題的答案。
其成效在AI與機器人領域已然顯現。今年以來,人形機器人在南頭古城巡邏,在人才公園晨跑,在地鐵站干安檢,再到成為十五運火炬手,“出圈”紀錄數不勝數。深圳正通過構筑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融合”的有效機制,將整座城市作為新質生產力的策源地、孵化器,全方位深層次建設“創新之城”。
政府成為“創新合伙人”
深圳人形機器人頻頻“出圈”背后,政府部門的組織形態與運作機制創新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去年10月,深圳三個重點產業專班——深圳市醫藥和醫療器械產業辦公室、深圳市新能源汽車產業辦公室、深圳市人工智能產業辦公室首次公開亮相。
三個產業辦公室由深圳全市選調精干干部組建,團隊擁有年輕化、高知化、專業化等特點。其中,醫藥和醫療器械產業辦公室掛靠深圳市發展改革委,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產業辦公室掛靠深圳市工信局,相對獨立運作。
深圳市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經濟學博士后張國平分析道,深圳此前的紡織、眼鏡、珠寶、模具等傳統產業,無論技術路線、市場生態還是供應鏈都相對成熟,政府更多提供普惠性的政策環境,比如基礎設施保障、市場公平維護、知識產權保護等,按傳統的發改、工信、科創、市監等職能分工仍行之有效。但針對人工智能、機器人、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相關機制體制安排則需要一定的優化與創新。
“政府不再只是管理者、服務者,而應是創新合伙人、風險共擔者。”張國平表示,新興產業技術迭代快,產業鏈條、學科背景高度復合,加之全球競爭激烈,市場與應用場景尚不成熟,對政府服務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一大關鍵在于跨領域協同,打破部門與部門之間審批、管理的模塊化限制,為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這一體制機制探索今年進一步延伸,全國首個人工智能和機器人領域政府直屬機構——龍崗區人工智能(機器人)署揭牌,主要負責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的統籌規劃、生態建設、招商企服、場景推廣、安全管理等工作。
更具創新性的是,該署推行“市場化用人機制+專業化管理”模式,啟動全球人才招募計劃,面向全球招聘20名特聘崗位人才,其中首席技術官(CTO)將直接參與技術路線規劃與生態構建。
“我們既有政府直屬機構,又有事業單位編制,又有特聘崗。另外,我們跟深圳市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研究院這樣一個新型研發機構一體化運作,也和深圳人工智能相關的行業協會密切協作。”龍崗區人機署署長趙冰冰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政府、新型研發機構與行業協會相結合的運作模式尚屬“第一個吃螃蟹”,冀以機構、政策的確定性對沖技術、企業發展的不確定性。
重構“源頭創新”
今年7月,深圳科創體系迎來兩大專職機構:深圳市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深圳市新質生產力科技促進中心。
揭牌儀式上,深圳市科技創新局局長張林透露,深圳將通過一手抓基礎研究增加高質量科技供給,一手抓科技成果轉化,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雙向奔赴”。
分別來看,2025年深圳市自然科學基金委重點支持未來材料、新一代信息與計算技術(含量子計算)、高端先進制造基礎技術、樹立科學與交叉前沿學科等十大領域,聯合業界、學界、官方,梳理提出面向未來產業發展的、真正的科學問題。
張國平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0到1”往往是科技創新最艱難和脆弱的階段,需有區別于傳統科研項目的識別和篩選機制,以及長周期的、包容失敗的管理和護航機制。同時,要允許不同學科交叉碰撞,“許多顛覆性技術都在‘邊緣’上誕生”。
深圳市自然科學基金委的創新之處就在于,采用集群式、長周期、高投入的布局方式,在每個重點領域布局多個計劃,每個計劃包含最多10個重點項目,圍繞共同目標開展多機構、多學科聯合研究,每個計劃的實施周期為3~5年,最高投入3000萬元,同時允許資金出市和跨境,支持港澳高校聯合開展研究。
新質生產力科技促進中心則瞄準科技成果轉化,推出科創青藤成果轉化服務體系,將遴選組建百人規模的高級技術經理人隊伍,成立深圳技術經理人聯盟,形成覆蓋“資金獲得+基礎創業服務+應用場景”的全鏈條服務矩陣,同時系統化整合深圳全市科創資源,形成新質成果庫。
其中最吸引學界與業界目光的,是一個全新職業——技術經理人,來自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深圳灣實驗室、天使母基金等133家機構的154位申請人被首批認定為“深圳市高級職業技術經理人”。
《2024年中國專利調查報告》顯示,我國企業發明專利產業化率達53.3%,相較而言,高校發明專利產業化率長期低于5%。
究其原因,科研工作看重技術先進性、前沿性,興辦企業則要求在成本可控的前提下生產滿足市場需求的產品。技術經理人則是技術與市場之間的“翻譯”和“橋梁”,高效整合運用學界、業界、投資界等廣泛資源,幫助科研人員構建與市場“同頻”的話語體系。
如今,更多前沿成果正跨過技術轉化的“最后一公里”,源源不斷地走向市場:由南方科技大學長聘教授張巍創辦的逐際動力,已躋身深圳機器人“八大金剛”之一,先后獲阿里、京東戰略投資;成立于今年1月的零次方機器人,核心成員來自清華AI&Robot智能機器人實驗室,7月即完成了天使+和天使++輪億元級融資。
不難看出,從夯實基礎研究到疏通轉化渠道,深圳正探索重構“源頭創新”。
給創新以耐心與寬容
在以制度改革促進源頭創新,以全新運作機制形成要素聚合的同時,深圳還在資本市場上予以創新更多的鼓勵、耐心和寬容。
2024年,深圳在全國范圍內首提“大膽資本”,既是對國家層面“大膽試錯”提法的積極響應,又具有“先行先試”的深圳特色。
為引導“大膽資本”與“耐心資本”精準滴灌創新企業,深圳定期舉辦“深圳創投日”,鼓勵資本忍受短期波動、看重長期價值,與需要持續輸血的核心技術項目積極對接。數據顯示,“深圳創投日”吸引全球超5500家次創投機構參與“線上+線下”路演。
深圳市政府還同步設立各類產業引導基金。在剛剛結束的“灣芯展”上,深圳市發展改革委主任郭子平公開表示,“引導社會資本支持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設立一期規模50億元的深圳市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并已經投入運營,重點投向產業鏈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著力構建自主可控、高效協作、均衡完備的集成電路產業供應體系。”
數據顯示,深圳逐漸建立健全政府引導資金穩定出資保障制度和市場化、專業化運作管理機制:由深圳市財政出資1500多億元成立千億元級市引導基金公司,發起設立百億元級天使母基金和20億元科技創新種子基金,累計撬動資本近5000億元,設立子基金300余只,支持產業項目8000多個。
一個可持續的創新生態,不僅在于它能催生多少成功,更在于它如何定義失敗。深圳,正在這兩個看似矛盾的維度上,探索達成辯證統一。
2021年3月,《深圳經濟特區個人破產條例》正式實施,意味著在中國,“誠實而不幸”的創業者第一次獲得了法律意義上的“重生”機會。
今年10月,深圳市庭外重組服務中心成立。這是全國首個由政府機構發起設立、同時覆蓋企業庭外重組和個人破產公共服務的“一站式”綜合服務平臺。
此前,全國范圍內已有部分地區設置庭外重組中心,但多數主要聚焦于企業債務重組。而深圳推動的“個人破產與企業破產合并處理”,將個人破產與企業破產合并處理,更有利于公平處理債權、終局性化解債務及節約司法資源和提升程序效率價值。這些舉措極大地降低了全社會的創新試錯成本,賦予了創業者“再來一次”的勇氣和可能。
這也深刻體現了深圳創新文化的變化:深圳敬仰成功,但也寬容失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