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是山西省婦聯建會75周年。75年來,山西省婦聯堅守初心使命,在推動男女平等、促進婦女兒童全面發展、保障婦女兒童權益的道路上步履鏗鏘。為紀念山西省婦聯建會75周年,我們特開設“風華75?山西省婦聯發展歷程回顧”欄目,循著時間脈絡,回溯山西婦女事業的發展足跡,定格歷史中的閃光瞬間,展示我省婦女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
本期我們推出新征程上的婦聯擔當之《巾幗建功點燃時代發展新引擎》,邀您一同走進婦聯特色工作,見證三晉巾幗的奮斗英姿,汲取奮進力量。
巾幗建功點燃時代發展新引擎
1991年2月,山西省婦聯聯合省總工會、團省委等14家單位印發《關于開展“巾幗建功”活動的通知》,以“五學五比五創”為起點,在全省掀起婦女建功熱潮。三十余年來,活動從最初的勞動競賽發展為覆蓋各行各業的品牌工程,截至目前,全省獲得國家級巾幗文明崗的崗組和單位有499個,獲得省級巾幗文明崗稱號的崗組和單位有2264個,還有2847人被授予省級以上巾幗建功標兵榮譽稱號。
從勞動競賽到素質提升:“巾幗建功”花開各行各業
1991年3月,紀念“三八”誓師大會后,全省各地各行業啟動特色競賽:科技戰線女知識分子開展“展才智、攻難關、創成果”競賽;教育戰線女教職工開展“忠誠黨的教育事業,為振興中華培養合格人才”競賽;衛生戰線女醫務工作者開展“學雷鋒、學白求恩、優質服務創一流”競賽;財貿戰線女職工開展“學雷鋒、學先進、創優質服務、創優良秩序、創優美環境”競賽;政法戰線女司法工作者開展“秉公執法、清正廉潔”競賽……當年,全省參賽職業婦女達123萬人,占總數的85%,企業女職工勞動競賽成果達20358萬元,“雙增雙節”創造價值14748萬元。
1993年,活動升級為“十業百佳十明星”競賽,在工業、交通、財貿等十大行業選樹“最佳革新能手”“最佳優質服務員”等百佳個人。全國“巾幗建功”先進個人趙光晉帶領太原雙合成研發“郭杜林月餅”制作技藝,入選國家級非遺;“人民的好醫生”趙雪芳獲全國“白求恩獎章”,成為全省婦女學習的典范。
1996年,省婦聯推出的“96之春”婦女人力資源開發計劃,一年內培訓50萬名婦女人才,安置5萬名婦女就業,興辦1萬余個社區服務網點,發動各界婦女每人提一條興晉建議,女科技人員每人創一件科研成果,推動活動從單純競賽向素質提升與就業創業并重轉型。
從“窗口示范”到“全域發展”:品牌示范引領行業新風
1997年“巾幗文明示范崗”創建啟動后,太原分局太原客運段太原—上海174/171包乘組、太原市廣場女子郵局等15個崗位被表彰命名為山西省首批“巾幗文明示范崗”。隨后,全省各地(市)婦聯選樹試點單位,引領“巾幗文明示范崗”(“巾幗建功”標兵)創建活動。1999年,省婦聯制定印發《山西省“巾幗文明崗”管理辦法》,對示范崗創建活動進行規范。全年全省各級各類“巾幗文明示范崗”開展各類技術比武、崗位練兵5435次,參加人數14萬余人,選樹技術能手、崗位標兵13417人。2001年,省婦聯在全省非公有制經濟組織中命名首批“巾幗文明示范崗”。2004年,全國婦聯將“巾幗文明示范崗”名稱改為“巾幗文明崗”。
全國“巾幗文明崗”、長治市12345政務熱線服務中心是一支以73名女性為主力的隊伍,自2020年7月24小時運行以來,創新“民呼我為”“接訴即辦”機制,受理群眾訴求109萬件,滿意率達99%。全國“巾幗文明崗”、臨汾市中級人民法院家事審判庭以“如我在訴”理念,創新發出全省首份《夫妻共同財產申報令》,建立“療愈型”司法模式,為50余起家暴案件當事人簽發《人身安全保護令》,用司法溫情守護萬家燈火。
從社區服務到鄉村振興:新時代“她力量”閃耀綻放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我省“巾幗建功”活動全面落實高質量發展的部署要求,創新實施“巾幗建功追夢工程”,助力各行各業女性在創新創業中拼搏奮進,在崗位建功中爭先創優,為奮力譜寫三晉大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貢獻巾幗力量。
全省科技領域“巾幗文明崗”“巾幗建功標兵”比例不斷增長,展現了科技“她力量”的硬核實力。太原理工大學光電科研團隊27人中女性占比63%,近五年新增科研項目44項,經費達2671萬元,獲山西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3項,授權國家發明專利22項,成為科技創新領域的“巾幗先鋒”。潞安化工集團常村煤礦女職工創新工作室負責人劉美芝帶領團隊聚焦礦井機電設備檢修與零配件制作,完成43項創新項目,其中9項獲國家實用型專利,《一種猴車擋風裝置》等成果在井下推廣300套,通過修舊利廢創造間接經濟效益480余萬元,成為礦山深處綻放的“鏗鏘玫瑰”。
在鄉村振興戰場上,靜樂縣姚艷梅2019年返鄉創業,打造“剪紙稻田畫”試驗基地,融合民宿、研學、電商等項目,帶動600余村民年均增收2000元;盂縣謝變良傳承剪紙技藝,在3所學校建立傳承陣地,培養3000余名“小能手”,義務教授殘疾老人和貧困戶剪紙,讓非遺成為“致富手藝”;壽陽縣弓秀琴23年推廣有機旱作農業,培訓農民6.5萬人次,引進新品種500余個,帶動大棚番茄畝收入達2萬元,用科技為農民插上“致富翅膀”。
從太行山下田間地頭的巾幗新農人,到汾河畔實驗室里的女科技尖兵,從市政服務的暖心熱線到生產車間的創新班組,三晉巾幗正在各自崗位書寫精彩華章,共同繪就中國式現代化山西實踐的精彩畫卷。
![]()
來源 | 山西省婦聯融媒體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