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松嶺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10月30日的一篇報道引發臺灣媒體的高度關注。報道稱,臺“外交部長”林佳龍此前在紐約設宴邀請美方政要,但美方官員卻集體缺席。臺媒轉載相關內容,評論稱“引發臺灣外交焦慮”。CNN的這篇報道中還提到,本屆美國政府在臺灣問題上正在回歸“戰略模糊”。對此,臺當局依然嘴硬,要求“有心人士不必操作錯誤信息,破壞臺美關系”。結合此前美國專家發文批評賴清德“魯莽”、美國智庫蘭德公司建議美國支持中國“漸進式統一”等觀點,“臺獨”分裂勢力長期營造的所謂美臺同盟的遮羞布被進一步撕開。
“戰略模糊”一直是美國對臺政策的核心,也就是在承認一個中國原則的前提下,圍繞“模糊”與“控制”進行博弈。自1979年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以來,美國操弄兩面手法,以所謂“與臺灣關系法”維系美臺關系,始終以“戰略模糊”為名,維持一套混合了支持與束縛的博弈規則。這一政策的本質,既非出于對臺灣所謂“民主價值”的執念,更不是無條件的“安全保障”,而是為了讓美國在臺海地區的利益最大化。美國智庫“國防重點”亞洲事務主任高德斯坦此前在美國《時代》雜志撰文稱,賴清德的兩岸政策“魯莽”“不可預測”,其挑戰大陸紅線的行為將令臺海局勢一觸即發。但這種批評并非出于對臺灣安危的深切關懷,而是反映出美國對于“棋子失控”的高度戒心——賴清德的舉動已威脅到美國試圖維持“可控緊張”態勢的底線。說到底,這種觀點依然是在為“戰略模糊”服務。
可以說,“戰略模糊”政策完全是為了保障美國在臺海的利益:不說“保”,是為了防止臺灣“鋌而走險”;不說“不保”,是為了防止大陸采取統一行動。在這個邏輯下,只要臺當局動作太大,美國的第一反應必然是“踩剎車”而不是“上前線”。高德斯坦的文章,就是一次公然的“踩剎車”信號。
其次,美方的“批賴”言論不過是美國將“臺獨”分子視為“棄子”、準備在關鍵時刻“脫身”的輿論鋪墊。美國所謂的“挺臺”,從來不是“無代價的支持”,而是赤裸裸的地緣利益算計。歷史已無數次表明,臺灣不過是美國“以臺制華”的工具與棋子。美國從未公開承諾協防臺灣,只在有利益時高唱“臺海和平”;一旦形勢逆轉,則毫不猶豫地“理性后撤”。高德斯坦就在文章中明確寫道,“美國沒有簽署任何正式協議承諾保衛臺灣”,還強調美軍卷入沖突的風險巨大。這實際上就是一份“免責聲明”。這樣在未來有事發生時,美方便可以理直氣壯地說,“我們早就提醒過你”。
另外,此種“警告式輿論鋪墊”并非個例。從白宮發言人模糊回應臺海緊張、到美軍“印太司令”反復強調“不尋求戰爭”,再到美國媒體頻頻刊登“臺灣已成全球最危險火藥桶”的報道,美國正在為可能的“不出手”“撤后場”制造輿論“合法性”的路徑已經清晰浮現:臺灣,可能最早被推向火線,卻更可能被最先拋棄。
美國對臺“戰略模糊”的意圖已然十分清晰,“臺獨”分子“倚外謀獨”的幻想不可能成真。諷刺的是,即便如此,島內仍有“臺獨”分裂分子執迷不悟,沉浸在“美國會保護臺灣”的迷夢中不能自拔。他們只接受所謂“挺臺”聲音,卻容不下一絲理性的批評。這些“臺獨”分子面對類似言論的激烈反彈,充分暴露了“倚美抗中”話語體系的脆弱與虛偽。“倚外謀獨”根本上講就是一個悖論,賴清德之流幻想借美日撐腰實現所謂“臺獨”迷夢,卻不愿承認其整個路徑建立在美國意志的“許可”之上。一旦美國不“許可”了,所有的“臺獨”分裂設計就會轟然崩塌。
?臺灣的前途,終究掌握在全體中國人手中。那些將命運系于“外力干預”的“臺獨”分裂分子,必將被歷史碾碎、被正義審判。賴清德之流寧可與“臺獨”分裂沉船奔向深淵,也不愿回歸民族正道,已經徹底淪為“臺海不安定的最大變數”。如今連美國都開始警告其“魯莽”,實質是為未來撇清責任、騰出轉身空間。這已經是戰略警鐘和政治割席。賴清德之流再不懸崖勒馬,只會將臺灣徹底推向災難邊緣。(作者是北京聯合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所長、臺灣研究院教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