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開欄的話
南海之濱,熱潮涌動。
繁忙的碼頭空港、不斷延伸的路網、肩負重任的水利工程、燈火通明的產業基地……當前,全省上下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海南全島封關運作進入倒計時,一批承載著重要功能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穩扎穩打、同步推進,在這些項目加持下,海南自貿港的發展基座進一步夯實,產業承載能力持續提升。“十四五”收官在即,“十五五”謀篇蓄勢。今起,海南日報推出“深讀·海南新基座”系列報道,聚焦2025年海南已投用或在建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挖掘現場故事,觸碰自貿港建設的內在肌理,解碼海南高質量發展實踐路徑,敬請垂注。
![]()
2025年11月4日《海南日報》A03版版面圖
瓊西北,儋州市境內的北門江,水流穿梭流淌、奔涌向海。
川流不息的江面上,如今多了一座總庫容相當于13個杭州西湖的水利工程——天角潭水利樞紐工程(以下簡稱天角潭工程),它猶如一條堅實的“綠色腰帶”,靜靜系在江的中下游。
近日,這項肩負工業供水、農業灌溉、發電等使命的工程順利通過檔案專項驗收,標志著工程向全面竣工驗收邁出關鍵一步。
作為國務院172項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以及我省水網建設規劃重點項目和“六水共治”骨干工程,天角潭工程將加快完善與海南自貿港相適應的海島型水利設施網絡,它與瓊西北供水工程、邁灣水利樞紐等共同編織的海南水網,不僅僅是地圖上的線條,更是流淌在海南自貿港肌理中的活力“源泉”,為海南自貿港建設提供堅實的水安全保障。
![]()
![]()
北門江畔,見過雨季水流的“咆哮”,也見過旱季土地的“沉默”。
“以前雨季怕洪水,旱季愁缺水。”儋州市那大鎮西聯居居民陳麗的話,道出北門江下游群眾多年來的共同困境,雖靠著江,生產生活用水卻得不到保障。
對水的渴望,刻在歷史記憶里。這片土地上,流傳著“北岸北岸,十年九旱”的舊時民諺。
歷史的指針撥到20世紀50年代,為解決水困,儋縣(現儋州)決定在“形似砂鍋底”的北門江中段選址,修建一座滾水壩。當時,近萬名建設者靠手推肩挑、釬鉆錘敲,在北門江上筑起16米高的“儋縣第一壩”——天角潭滾水壩。
然而,隨著儋洋一體化進程加快推進,舊有水利設施和供水已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用水需求。
“洋浦的工業原水主要依靠松濤水庫,近些年隨著園區內企業生產用水需求持續增加,原水供應量逐年攀升。”儋州市水務局局長路要廣介紹。在洋浦經濟開發區,這顆海南的“工業心臟”,水資源保障的壓力日益凸顯。
根據對整個瓊北地區水資源供需平衡的分析結果,松濤灌區至2040年,計劃不再向洋浦新增供水量。與此同時,受北門江流域條件影響,流域一帶汛期威脅農田、旱季灌溉艱難,農業發展被“水”緊緊牽絆。
在這樣的背景下,天角潭工程建設被提上日程,它承載著當地居民對解決水資源問題的殷切期望,成為破解儋洋地區發展水資源瓶頸的關鍵之舉。
“我們從2015年啟動工程項目建議書編制,至可研、初設至施工圖設計服務工作,到今年籌備相關竣工驗收工作,其間歷經10個寒暑。”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王壯海感慨,十年磨一劍,天角潭工程被定位為瓊西北地區不可或缺的重點水源工程,以工業供水、農業灌溉為主,兼顧發電等綜合效益。

建成后,它每年將向洋浦和北門江下游地區供水1.35億立方米,不僅解決洋浦供水水源單一和長遠發展用水問題,更將滋潤下游耕地,為儋洋一體化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水動力”。
如今,這座多功能水利工程已巍然矗立:灌溉11.42萬畝良田,產出1775萬千瓦時綠電,后期將年供6138萬立方米清流至洋浦。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曾在天角潭見過它的不同面貌:陰雨時,庫區水汽氤氳,遠方的儋陽樓若隱若現;晴日里,遠眺碧波蕩漾,站在大壩上甚至能清晰望見原水陂的舊址。
在新舊水利設施的“彼此對望”中,過去與現在似乎達成某種默契——跨越半個多世紀,北門江畔治水興水的故事,在接力續寫。
![]()
“我剛到天角潭時,除了江水,河谷四周最多見的就是橡膠林。”作為天角潭工程項目施工單位中國水利水電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水電四局)的項目部技術負責人,葛文甲回憶,2020年初的天角潭,還是一片山野河谷。他與許多建設者一樣,“是和大壩一起成長起來的”。
五年多時間,約兩千個日夜,天角潭工程施工團隊面對的不僅是技術的挑戰,還有對毅力和智慧的考驗。
挑戰從施工起步就已開始。海南高溫多雨,而天角潭工程主壩是碾壓混凝土大壩,壩頂總長313米,共計14個壩段,累計需澆筑混凝土23.37萬立方米。“控制溫度、防止裂縫,是關乎大壩安全壽命的首要難題。”省水利電力集團有限公司天角潭水利樞紐工程建管部部長王慶輝解釋,碾壓混凝土大壩澆筑最怕高溫,由于水泥水化過程中釋放大量熱量,混凝土內部溫度升高,若散熱不及時、溫度控制不好,極易產生貫穿性裂縫,威脅大壩安全。
如何給大壩“降溫”?項目團隊做出了一個大膽決定:取消傳統的預埋冷卻水管做法。
“不用冷卻水管,在高溫地區幾乎沒有這么做的。”葛文甲坦言,對于這一做法,一開始有人說“異想天開”,也有人說“太大膽”。

但天角潭工程建設團隊偏要“啃硬骨頭”。王慶輝介紹,他們像拆解“拼圖”一樣,優化每一個施工環節:通過制冰拌合將混凝土出機口溫度控制在12攝氏度以下;運輸過程全程保溫;倉面采取噴霧、搭設遮陽棚、架設水汽噴灌系統等措施,硬是在30多攝氏度的炙烤下,為混凝土澆筑創造了“小氣候”,并創下了月澆筑3萬立方米的施工紀錄。
這背后,是一場和溫度的漫長較量,也是一次對傳統思維的突破。
為降低混凝土開裂風險,葛文甲和團隊找來設計院、高校等進行合作論證,并反復試驗和溫度監測,最終證明:在天角潭的地質和氣候條件下,新方案可行,大壩澆筑降溫效果良好,完全滿足建設要求。
這一創新實踐,不僅提升了施工效率,其相關質量控制(QC)成果還獲得省級獎項5項、專利10項,為熱帶地區水利工程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
質量是工程的生命線,它藏在一組組嚴謹的反復論證和驗收數據里,更體現在對卓越的極致追求中。
2023年1月3日,是許多建設者難忘的一天。那天,從主壩7.6米、直徑219毫米的碾壓混凝土芯樣。“通體致密、骨料均勻、層間結合良好,這是我省碾壓混凝土重力壩的第一長芯。”當時在現場,技術人員難掩興奮。
如今,站在天角潭工程主壩上,向壩后俯瞰,芯樣被鋼筋鐵架穩穩托起,挺立在7,如同一根“定海神針”。
這根完整的長芯,直觀印證了壩體內部的優良質量,是打開混凝土質量真相之門的鑰匙。“為了取這根芯,我們連續奮戰20多天,開了3次孔。看到結果,覺得一切辛苦都值了。”中國水電四局天角潭工程項目經理曹軍回憶道。
在此后機組試運行期間,項目部成立了8人專班,記錄了300余組關鍵數據,安排人員24小時輪班值守,確保四臺機組全部通過72小時滿負荷試運行“大考”。那一刻,所有參與者的激動與自豪,成了“百年大計,質量第一”的生動注腳。
![]()
在已竣工的庫區,有一處不起眼的小房子。這間房子內有一面玻璃墻,透過去,可以看到水流浮動,不時有魚兒從水中游弋而過。
“這是魚類觀察室,專門建來觀察魚類洄游的。玻璃墻外就是生態魚道,我們還在水中設有攝像頭,通過中央控制室的電腦系統可以在線實時監測。”王慶輝介紹說。
觀察監測,是為了關心魚兒怎么回家。
天角潭工程大壩截斷了北門江,形成52米的水位落差,相當于17層樓高。這一高度,對于花鰻鱺、海南石鮒等原本經此洄游的魚類,無疑是難以翻越之路。為此,項目團隊花了兩年,建了一條2.3公里的生態魚道——魚兒的“盤山公路”。
這是我省首條生態魚道,其設計極其精密:每100米只升高1米,避免魚“爬坡”累垮;暗涵與休息池結合,每19個豎縫式池室設一個休息池,讓光倒刺鲃、花鰻鱺等土著魚歇腳再出發;左岸設6個出魚口,適應不同水文條件。

此外,天角潭工程還建設魚類增殖放流站,開展人工繁殖和苗種培育技術研究。
“我們這個車間有40個養殖缸,培育有黃尾鯛、光倒刺鲃、劍?等魚苗。”在魚類增殖放流站的生產孵化車間,武漢中科生態股份有限公司技術員胡夔說,他們計劃今年年底放流9萬尾魚苗。
水生萬物。這座新落成的水利工程背后的關鍵意義,是守護和滋養。
從天角潭工程流出的水,最終將奔向兩個主要方向:
一路向“農”,滋養沃野田疇。“現在有了天角潭,澆水有保障,收成也能提高。”陳麗的期盼即將成為現實。工程建成后,灌溉面積覆蓋儋州市東成、木棠、光村、峨蔓等鄉鎮,解決灌區蓄水難題,可大幅度提高耕地的復種指數,進一步優化糧食品質結構,滋養當地農業發展。
另一路,則向西匯入工業地帶——洋浦經濟開發區。天角潭工程建成后,向洋浦經濟開發區供水量可達18.0萬立方米/日。
王壯海說,天角潭工程采用分質供水、水盡其用的理念,置換出松濤水庫優質水量,完善瓊西北地區水資源配置格局,可全面提升瓊西北地區水安全保障能力,有效改善供水和灌溉條件。
“隨著天角潭工程、龍塘大壩樞紐改造工程等項目完工,邁灣水利樞紐工程下閘蓄水,瓊西北供水工程、牛路嶺灌區工程、昌化江水資源配置工程等項目加快建設,我省骨干水源工程布局日趨完備,輸配水網絡體系逐步健全。”省水務廳規劃計劃與科技處負責人表示。

海南正著力構建海島型立體水網,全力推進“六水共治”,而天角潭水利樞紐工程正是其中的一塊重要“拼圖”。這座嶄新的工程,意味著海南在構建與自貿港相適應的海島型水利設施網絡上取得新的突破。下一步,我省將全力推動“六水共治”攻堅戰,完善水安全保障體系,為海南自貿港封關運作提供堅實有力支撐。
在水利人眼中,天角潭工程具有雙重“生命力”,一重是由鋼筋混凝土筑起的實體,另一重則是工程所承載的汗水和希望。
希望的背后,是一張越織越密、互調互濟的海島型立體水網,它澆灌著更加豐饒、確定的未來,也支撐起海南自貿港建設的“水網脈動”,強勁而綿長。
天角潭水利樞紐工程概況
天角潭水利樞紐工程是國務院規劃的172項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也是完善海島型水利基礎設施的骨干水源工程,由海南省水利水務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旗下海南省水利電力集團有限公司負責建設管理。工程位于儋州市境內北門江干流,壩址距市區25公里,距海口市132公里。
該工程以工業供水、農業灌溉為主,兼顧發電等綜合利用,水庫總庫容為1.94億立方米。工程總投資43.38億元,主要建筑物包括主壩、4座副壩、引水發電建筑物、魚道、魚類增殖站、渠系建筑物等。
重要建設時間節點
2020年4月18日 天角潭工程開工建設
2021年6月30日 四座副壩填筑完成
2021年11月30日 實現大江截流
2022年11月29日 主壩首倉成功封頂
2023年8月8日 下閘蓄水
2025年3月6日 正式投產發電
2025年7月30日 通過合同工程完工驗收
2025年10月28日 通過檔案專項驗收
來源:海南日報
編輯:李佳峰 審核:韋雪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