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余暉
11月3日,《人民日報》要聞版刊發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丁薛祥的署名文章《“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
全文如下——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圍繞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擘畫了未來五年我國發展的宏偉藍圖,是指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建議》確定的“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對于團結動員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確保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取得決定性進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牢牢把握“十五五”時期確保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取得決定性進展的戰略要求
黨的二十大明確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十五五”時期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建議》提出“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重點考慮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實現良好開局,為向新的目標邁進提供了堅實基礎。“十四五”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迎難而上、砥礪前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一系列新的偉大成就,預計2025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40萬億元左右,科技創新取得新突破,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安全發展能力得到新提升。“十四五”規劃主要目標任務即將順利完成,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邁上新臺階。
(二)錨定到2035年我國發展的總體目標,科學制定階段性目標任務。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還需要通過“十五五”、“十六五”兩個五年規劃來接續推進。“十五五”時期,必須準確把握階段性要求,著眼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一個領域一個領域合理確定目標任務、提出思路舉措,推動事關中國式現代化全局的戰略任務取得重大突破。有了這個基礎,我們再經過“十六五”時期努力奮斗,一定能夠勝利實現新時代“兩步走”戰略安排的第一步目標。
(三)緊緊抓住戰略機遇,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十五五”時期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復雜變化,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同時我國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能大,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變。我們要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積極識變應變求變,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在激烈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朝著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勇毅前行。
二、深刻領會“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的科學內涵
《建議》綜合考慮國內外發展趨勢和我國發展條件,兼顧系統全面和突出重點,注重銜接傳承和探索創新,統籌積極有為和切實可行,從七個方面明確了“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需要從整體上來理解和把握。
(一)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接近高收入國家門檻,新的使命任務和新的發展環境都對經濟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堅持高質量發展,不斷塑造新的競爭優勢,才能促進經濟穩步做大做強。到2035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邁上新的大臺階,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十五五”時期必須推動全要素生產率穩步提升,更好統籌經濟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保持經濟增長在合理區間。我國需求不足制約經濟順暢循環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在外需不穩背景下,必須充分激發國內需求潛力、使內需成為經濟增長的穩定錨,牢牢把握我國發展主動權。要完善擴大消費長效機制,大力發展服務消費,不斷提高居民消費率,促進內需拉動經濟增長主動力作用持續增強,經濟增長潛力得到充分釋放,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縱深推進,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持續顯現。“新四化”同步發展是事關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戰略課題,要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發展新質生產力、構建新發展格局、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取得重大突破。
(二)科技自立自強水平大幅提高。黨的二十大明確到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比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前15年,凸顯了科技的戰略先導地位和根本支撐作用。“十五五”時期,必須進一步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優化配置創新資源,實現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顯著提升。科技創新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要統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的支撐作用,完善科教協同育人機制,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格局基本形成。今后一個時期,科技革命與大國博弈相互交織,新技術新賽道競爭更趨激烈。要圍繞國家戰略需求,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顯著增強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快速突破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使并跑領跑領域明顯增多,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創新驅動作用明顯增強。
(三)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各方面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系統部署,提出的300多項改革任務到2029年要全面完成,這一時間節點與“十五五”時期高度重合。我們必須錨定這些任務,深入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要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激發各類所有制經營主體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要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深化外貿體制、外商投資和對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更加健全。全過程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屬性,要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實現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水平進一步提高,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達到更高水平。
(四)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升。中國式現代化既要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也要精神財富極大豐富、在思想文化上自信自強。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要兩手抓、兩手硬,相互協調、相互促進,推動全民族精神面貌更加奮發昂揚,人民文明素養和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升。我們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推動文化自信更加堅定,主流思想輿論不斷鞏固壯大。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泛踐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須抓好文化建設,增加社會的精神文化財富。要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擴大優質文化產品供給,讓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不斷激發,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最深厚的源泉,要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實現中華民族凝聚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顯著增強,國家軟實力持續提高。
(五)人民生活品質不斷提高。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總體上已經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我們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積極回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盼,聚焦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務,加強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要強化就業優先政策,著力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完善重點群體就業支持政策,深化就業體制機制改革,推動高質量充分就業取得新進展。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使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勞動報酬提高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分配結構得到優化,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社會保障關乎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要加快完善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合理提高社會保障水平,推動社會保障制度更加優化更可持續。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提高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布局、資源配置和服務供給的均衡性可及性,明顯提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六)美麗中國建設取得新的重大進展。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經過多年不懈努力,我國生態環境質量大為改善,但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尚未根本緩解,資源壓力較大、環境容量有限、生態系統脆弱的國情沒有改變,污染物和碳排放總量仍居高位,環保歷史欠賬尚未還清,生態文明建設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十五五”時期,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握好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辯證統一關系,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著力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推動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基本形成。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是我國向世界作出的莊嚴承諾,要持續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采取強有力的政策措施,確保碳達峰目標如期實現。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后破,穩妥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推動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體系初步建成。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改善的新期待越來越高,要鍥而不舍、久久為功,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快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實現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不斷提升。
(七)國家安全屏障更加鞏固。國家安全是民族復興的根基,社會穩定是國家強盛的前提。進入新發展階段,國家安全的內涵外延越來越豐富,標準要求越來越高。我國面臨的外部環境不穩定不確定性更加凸顯,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挑戰相互交織,各類風險內外聯動、跨域傳導、累積疊加,處理不好容易形成系統性風險。“十五五”時期,必須堅定不移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扎實推進更高水平平安中國建設,進一步加強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確保重點領域風險得到有效防范化解。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推動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型,促進社會治理和公共安全治理水平明顯提高。貫徹習近平強軍思想,貫徹新時代軍事戰略方針,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推進政治建軍、改革強軍、科技強軍、人才強軍、依法治軍,確保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如期實現。
三、努力實現“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
“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已經明確,關鍵是細化舉措、抓好落實。我們要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勇于擔當,奮發有為,把《建議》擘畫的宏偉藍圖變成美好現實。
(一)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科學指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了科學行動指南。我們要全面系統學習,切實掌握黨的創新理論的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更加自覺用以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確保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
(二)堅持和加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為實現發展主要目標提供堅強政治保證。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實現發展主要目標,關鍵在于加強黨的領導特別是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我們要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制度優勢轉化為規劃制定實施的強大動力和堅強保障。
(三)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有效應對各種風險挑戰。我們黨依靠斗爭創造輝煌歷史,更要依靠斗爭開辟光明未來。前進道路上會遇到各種風險挑戰、艱難險阻甚至驚濤駭浪。我們要知難而進、迎難而上,發揚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敢于啃硬骨頭,通過頑強斗爭打開事業發展新天地。
(四)以釘釘子精神抓落實,推動重大目標任務落細落地。大道至簡,實干為要。抓落實是一切工作和事業成功的根本路徑。我們要沉下心來抓落實,把《建議》確定的目標轉化為具有可操作性的施工圖,穩扎穩打,鍥而不舍,一個節點一個節點推進,積小勝為大勝。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注重因時因地制宜,創造性開展工作。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主動性,形成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強大合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