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馬宇平 張渺
11月2日,北京大學歷史學教授王奇生見到了久違的老朋友們。
近百位歷史學家從中國內地和港澳臺地區,以及美國、英國、日本等地趕到北京大學,圍繞“中國抗戰”展開學術研討。
臺灣“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呂芳上稱,這樣重磅專家聚集的抗戰主題研討,要追溯到10年前。王奇生認為:“我們必須做好關于二戰歷史的全面研究,以此告訴國際學界和全世界中國戰場的真實歷史。”
作為開幕式主旨演講的嘉賓,臺灣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劉維開的演講題目為《臺灣是如何“光復”的》。
他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臺灣光復其實跟其他的地區,像東北的收復,都是屬于研究抗日戰爭的相關議題之一”。
“臺灣重新回到中國的懷抱,這件事情確實是抗戰勝利的成果之一。”劉維開表示,學者從歷史材料里可以看到,中國在抗戰過程中,“領導人收復臺澎失土的目標,以及臺灣抗日志士在祖國的奔走呼吁、全國軍民浴血奮戰、盟國對中國抗戰的支持等,使臺灣光復在對日抗戰勝利之后成為事實。”
![]()
11月2日,北京大學,臺灣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劉維開發表主旨演講。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李雋輝/攝
關于抗日戰爭問題的相關研究,兩岸學者自20世紀80年代起就有溝通。劉維開回憶,1995年,臺灣中國近代史學會在臺北召開了“慶祝抗戰勝利五十周年兩岸學術研討會”,147名臺灣學者和31名大陸學者參會。他在那次研討會里擔任工作人員。
“兩岸(學者)對于抗日戰爭,在某些觀點上面其實是相當一致的。”劉維開說。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王英津認為,臺灣光復不僅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成果,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成果。臺灣光復是戰后國際秩序的一個組成部分。
“《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不是中國單方面發表的,它們是反法西斯同盟國家共同的一個意志,具有國際法的效應。”王英津說。
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國發表《開羅宣言》,明確指出,日本所竊取于中國之領土,例如東北、臺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國。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國共同簽署后又有蘇聯參加的《波茨坦公告》,第8條規定,“《開羅宣言》之條件必然實施。”
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簽署了《日本投降條款》,承諾“忠誠履行波茨坦公告各項規定之義務”。
劉維開提到,1945年10月17日,國軍第七十師抵達臺灣基隆港,“軍隊所經過的路兩旁,砌成了人墻”。專車抵達臺北車站后,只見“數萬臺北市民,云集臺北車站前,各街頭所建歡迎門牌”“六百萬人同快樂,簞食壺漿表歡迎”。
10月25日,中國從法理和事實上收回了對臺灣的主權。
王英津發言后,臺灣《祖國》雜志社社長、統一聯盟黨榮譽主席戚嘉林補充了一個歷史細節:“1945年底,美國動用了上百艘軍艦,將16萬沒有經過地面作戰、武器建制都非常健全的日軍,以及30萬在臺灣的日本人遣送回國,美國不僅承認支持(臺灣光復)還提供了這樣的幫助使臺灣完完全全回歸中國,讓中國恢復對于臺灣的主權。”
戚嘉林說,“臺灣光復是鐵板釘釘的事”。
“‘光復’一詞是‘失去后再收回’的意思。”劉維開說,“臺灣在清朝政府甲午戰敗后割讓給日本,而在國民政府對日作戰勝利后,日本無條件投降,臺灣歸還給中國,這就是失去后再收回。”
2025年10月24日,研討會召開一周前,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作出決定,以法律形式將10月25日設立為臺灣光復紀念日。
“國民革命時期,國共兩黨就提出廢除《馬關條約》,收復臺灣,號召臺灣革命者參與革命;全面抗戰時,無數臺灣同胞回大陸參戰,推動臺灣光復。”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歷史研究所所長陳忠純認為,我們要不斷講述這樣的歷史過程,形成共同歷史認知。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