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監事會主席楊平(右二)介紹瀘州老窖獨有的“活態雙國寶”。
數字技術以其強大的記錄、存儲、分析和傳播再現能力,為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帶來新的變革。它讓我們能夠超越時空限制,精準留存文化遺產的當代樣貌,甚至重現其歷史風華;也能夠創新表達知識,讓沉睡在博物館、古籍中的文藝形態活起來,走進現代生活;還能夠賦能文化產業,催生新業態,為文化遺產的可持續傳承注入新的活力。
10月31日,2025中華文化天府論壇期間,由四川省社會科學院主辦的平行論壇——“重塑:文化遺產的數字保護與活態傳承”上,專家聚焦數字技術在保護與傳承上的重要作用,展開了主題演講和圓桌對話。
文化遺產數字化
為游客帶來全新參觀體驗
意大利阿皮亞古道考古遺址公園展陳及數字化部主任洛倫茨·坎帕蕾拉分享了如何運用3D激光掃描、數字模擬的方法對阿皮亞古道上的雕塑進行修復和重建的案例。全景投影、3D體驗、虛擬博物館,為游客帶來全新參觀體驗……坎帕蕾拉說:“通過數字的創新技術,我們可以將現代的人與過去、歷史聯結在一起。”
重塑、活化、場景是北京師范大學社會學院教授蕭放在圓桌對話中的關鍵詞。“怎么把這個不能移動的遺產變成一個身邊場景性的利用,讓它進入我的生活,讓它變成我們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讓我們從這些遺產里面感知我們先人的智慧和理念,這是做文物遺產活化的時候需要特別強調的。”
“先民的東西我們要傳下去,他的物質的形態具有脆弱性,我們怎么利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去傳承得更好、保護得更好,其實是我們工作當中一個很重要的課題。”西南交通大學計算機與人工智能學院教授邱小平以古格王朝活化為例,從技術的層面談活化的路徑,將信息技術和文化保護相結合,“可以實現快、準、穩的特征。”
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執行院長金江波教授認為,數字資產的形成將會成為一個區域發展的源動力,特別是在AI時代。當我們通過多模態的大模型構建數字文化遺產,能夠更好地成為學術研究,成為我們田野調查,成為我們區域文化保護的一些制度、一些路徑、一些政策的時候,這些數字文化資產將會是人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
文化遺產活化應用
人工智能和文旅結合呼之欲出
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監事會主席楊平介紹了瀘州老窖獨有的“活態雙國寶”:持續釀造450余年的1573國寶窖池群和不間斷傳承700余年的瀘州老窖酒傳統釀制技藝。這些并非靜止的歷史遺存,而是可以融入當代生活、持續產生價值的“活態資源”。近年來,瀘州老窖專注文物保護,升級博物館推出數字化展陳;關心技藝傳承,師徒相授與產學研協同并重;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設智能包裝中心“燈塔工廠”;創新文化傳播,開發“非遺+”IP。楊平表示,瀘州老窖通過“活態保護+數轉智改+文化創新”,讓“活態雙國寶”在時代發展的大潮中發揮價值。
川投智勝數字科技有限公司楊春鵬則點出了文旅行業如今的痛點:“在傳統文旅的背景下,傳統景區進入了中年的瓶頸,你沒有文化的底蘊,現在越來越難被游客,特別是年輕游客接受,他們需要的是情緒、情懷的打動,他們需要的是從傳統的打卡游到精神的享受。”如何解決這一難題,他認為,“在科技賦能文旅行業這個過程中,人工智能和文旅的結合應該是呼之欲出,而且勢在必行。”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劉葉圖據主辦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