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龍尾島,又稱浮水洲島、夜鶯島,位于我國南海北部灣中心,距離越南海防市海岸線120公里,距離我國海南島昌江縣130公里。
該島屬于大陸性島嶼,島上多巖石和沙灘,有淡水。島嶼呈三角形,東北至西南方向長約3.3公里,南部邊長約2.3公里,東部邊長約2.8公里,海岸線總長8.4公里。漲潮時,陸地面積約1.78平方公里,退潮時可達3.05平方公里。
地勢以丘陵為主,島南有天然港灣,東部和南部有寬闊沙灘,中部為山嶺,最高海拔61.5米。62.5%的區域坡度小于5度,沙灘及潮間帶面積1.3平方公里,周邊海域蘊藏著豐富的油氣資源,鮑魚、蝦蟹等漁業資源年產量可達萬噸,是北部灣重要的避風港和漁業資源富集區。
中國漁民自明朝時期在此避風墾荒,1877年文昌商人更是在島上建海寶廟、鑄鐵鐘,1930年代形成中國管轄的“浮水洲村”和“公司村”定居點,有常住村民約500人。
![]()
一、中國千年管轄的歷史溯源
(一)明清時期的管轄
白龍尾島的歷史歸屬與中國緊密相連,自明代以來便納入中國管轄范疇,明代我國廣東、廣西、海南漁民便在這里從事漁業生產,并在島上定居。
清代《廣東輿地全圖》《皇朝直省地輿全圖》雖未逐一標注海島名稱,但明確將北部灣海域納入中國疆域版圖,而白龍尾島作為海域內重要島嶼,自然在管轄范圍之內。
1750年,兩廣總督陳大受在奏折中首次提及“白龍尾海面”,但當時清朝對海上島嶼重視不足,未明確劃界。1877年,中國漁民在島上修建海寶廟并鑄鐵鐘,以奉祀“馬伏波公(馬援)”、“天后娘娘”,中國人又稱該島為“海寶島”(或“海鮑島”),成為最早的中國文明印記。1883年中法戰爭后,法國通過《續議界務專條》將東經108度線作為中越海上分界線,僅適用于芒街附近沿岸,并未涉及北部灣中心的白龍尾島,中國對該島的管轄權未受影響。
![]()
數百年來,中國海南、廣東、廣西漁民世代在島上定居、作業,建立了簡易居所與祭祀場所,形成了穩定的生活群落,島嶼也成為漁民遠洋捕魚的重要補給站與避風港。
(二)近代中國的開發與實際管控
1917年,海南漁民符炳挺組織數十人上島捕魚,形成浮水洲村和公司村定居點。1930年代,島上人口增至200余戶,以漁業和簡單農耕為生。
1931年,海南籍儋縣人氏蒲公才、蒲文江、陳有德等集資成立公司,買了耕牛10多只到島上墾種,農作物有高粱、番薯和瓜果等,推動島嶼經濟從單純漁獵向農漁結合轉型,后因戰爭中斷,但彰顯了中國對島嶼的開發主導權。
1934年廣東省政府派專員考察白龍尾島并發布調查報告,明確中國管轄事實。
二戰期間,日本曾短暫占領該島,戰后法國重返越南,但島上居民主體仍是中國人,且由中國籍人士擔任里長,維持日常管理。
![]()
(三)新中國的正式行政管轄
1950年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海南,海南儋縣的國民黨縣長王煥、黨部書記阮中歧、某團團長梁為林、大隊長李本蕃等帶領黨、政、軍、特40余人逃到白龍尾島,并以該島為基地騷擾大陸和海南島。其間,他們先后委任居民梁帝烈、薛承運、李勝日、陳現瓊等為白龍尾島里長,王家榮、陳卓全等為副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