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綏德,涼意漸濃。剛從鄉下采風歸來的李貴龍,顧不上歇腳,便召集史志研究編撰小組成員圍坐一堂,專注研討《滿堂川鎮志》《綏德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等4部志書的編撰細節。這樣忙碌的場景,對這位76歲的老人而言,已是退休20年來的日常。
![]()
李貴龍在綏德縣非遺陳列館參觀。周海月 攝
作為綏德縣博物館原副館長,自2004年退休起,傳承陜北文化就成了李貴龍的重要使命。二十載春秋,他的足跡遍布綏德339個行政村,延伸至周邊縣區的重點古遺址、古村落。他累計收集文字資料超50萬字,拍攝歷史風貌與民俗活動照片萬余張,撰寫出版文學、文化、史志類著作51本。每一份資料、每一張照片、每一本書籍,都浸透著他對家鄉文化的赤誠。“我生在這塊土地,長在這塊土地,沒有其他辦法回報,唯有以筆墨為它存檔。”李貴龍的話語樸實卻堅定,他曾在朋友圈寫道:“別無他求,只愿百年后回望,黃土高坡上這行文化苦旅的腳印,仍能時隱時現。”
閑暇時,李貴龍總愛到綏德縣非遺陳列館轉轉,館里的每一項非遺,他都能清晰講出背后的歷史淵源和傳承故事。這些非遺項目能“出圈”,離不開他當年的奔波付出。工作期間,他義務承擔綏德石雕、綏德嗩吶等27項中省市各級非遺的申報工作,不僅撰寫申報文本、電視片腳本及解說詞,還全程指導電視片拍攝;綏德縣除“中國民歌之鄉”外的4個“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其申報材料也由他牽頭完成;他還帶領團隊成功申報23個省級傳統文化村落,其中7個已升級為國家級。如今,石雕成了縣里的支柱產業,帶動村民就業;嗩吶、剪紙、秧歌走出國門,亮相國際舞臺。“從前說起綏德是文化大縣,很多人只有朦朧的概念,如今通過非遺,大家真正觸摸到了這里的歷史厚度。”李貴龍說。看著越來越多的人因非遺認識綏德,他的臉上洋溢著欣慰的笑容。
歲月雖讓李貴龍的腳步不再輕快,腰腿也常隱隱作痛,但他守護文化的信念從未褪色。2024年,李貴龍被授予“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榮譽稱號。面對這份認可,他只說:“這更是一份責任。”如今,他手頭不僅有4部志書正在編撰,還規劃了5本書的出版計劃,更把心血放在培養文化傳承“接班人”上。“希望通過帶著年輕人走訪村落、考證史料、撰寫志書,把這份對陜北文化的熱愛與經驗一點點傳承下去。”李貴龍說。
“老干部有退休的時候,但老黨員沒有‘退休’一說。”李貴龍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正如“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這句詩中所寫,這位黃土地上的文化“守燈人”,正用自己的余熱,為陜北文化的傳承之路點亮一盞永不熄滅的燈。
記者 周海月 李東潔
編輯 葉蕊 校對 劉雅嬌 責編 李治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