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充電樁從稀缺品變為城市標配,行業競爭的焦點正悄然從“建多少樁”轉向“織怎樣的網”。
2025年10月31日,特來電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特來電”)在青島舉行“2026特來電技術創新發布會”,針對公交充電網、公共充電網、小區充電網、園區充電網、物流充電網“五張充電網”頂層規劃,發布了6款面向未來的充電網新產品。
本次發布會上,特來電董事長于德翔表示,充電行業經歷了從“充時代”到“電時代”,再到“網時代”的演進。他指出,未來真正的競爭不在于“投樁建站”,而在于“聯網成網”的生態構建能力。
從充電服務商到新能源生態運營商
本次發布的六款新品包括60kWAI自學習免維護充電模塊、10kV中壓4MW一體化全矩陣超充站、110kV高壓100MW數字化超充站、光儲充放+車網互動+虛擬電廠深度融合的園區零碳新架構、全場景智能化的新一代充電網數字化充電平臺、超階零碳數字建筑整體解決方案。
特來電總裁郭永光介紹,這6款新品構建了模塊、場站、平臺、建筑的全場景解決方案,為公司開辟了硬件銷售、平臺服務、虛擬電廠、碳管理等多元化盈利渠道。
在他看來,這些產品的推出既是充電行業從粗放式運營邁向精細化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標志著特來電從“充電服務商”到“新能源生態運營商”的定位轉變。
以110kV高壓100MW數字化超充站為例,其核心創新在于將傳統變電站核心高壓部分高度集成至預制艙內,讓超充站可直接接入電網主干,跳過多級電壓轉換環節,減少42%電纜用量與90%建筑垃圾;同時,其“像搭積木一樣造變電站”的模塊化理念,將變電站建設周期從3至4個月壓縮至2至3周。
此外,光儲充放+車網互動+虛擬電廠深度融合的園區零碳新架構,將分布式光伏、儲能、柔性負荷與園區電動車整合為“微網智能體”,實現現貨交易及輔助服務和需求響應等多類型市場的自動決策;并通過車網互動技術,將園區通勤車、物流車轉化為移動儲能單元,實現“光儲充放檢”一體化,提升綠電就地消納率與電網調節靈活性。
作為電動汽車充電網運營商,特來電的技術布局與戰略轉型與其發展歷程密切相關。該公司成立于2014年,總部位于山東青島,是創業板上市公司特銳德(300001.SZ)的控股子公司,自創立起就專注于充電網技術研發、建設與運營,致力于打造“充電網+微電網+儲能網”融合的新型能源生態。
于德翔回憶,2014年,國內電動汽車市場剛起步,彼時行業普遍聚焦做充電樁,但他判斷普通充電樁無法支撐大規模電動汽車發展,于是特來電在業內首次提出了充電網的技術路線,采用自研自產自投、自建自營的重資產模式,投入大量資金用于充電站建設與軟硬件研發。
經過11年迭代,本次發布會上,于德翔進一步明確了“充電網”的概念:通過高低壓設備集成、智能調控及AI算法,實現車網互動、有序充電,聚合電動汽車儲能資源,提升配網承載與綠電消納能力,是新型電力系統的新載體和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
據特銳德年報,2023年至2024年,特來電分別實現營業收入41.32億元、48.91億元,凈利潤分別為1.72億元、2.91億元。
從價格競爭到生態競爭
隨著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的快速增長,充電安全成為行業發展的重要課題。于德翔指出,絕大多數電動汽車燃燒事故集中發生在充電過程中及充電完成后。
那特來電要怎么保障充電安全?郭永光介紹,特來電構建了兩層防護安全體系,即軟件賦能預判與硬件強化管控。軟件層面依托公司積累的超19PB電池充電數據,結合AI算法對潛在安全風險進行精準預判;硬件層面則通過設備技術升級強化實時管控能力。目前,該體系通過大模型技術,完成20億參數神經網絡分析256維電池特征,高危充電阻斷準確率已達到99.9%。
截至2025年8月,特來電運營充電站達5.7萬座,公共充電樁數量為82.1萬臺,以32%的市場份額占據行業榜首,充電量、用戶規模等核心指標均位居全國第一。生態布局上,特來電已實現全國超90%省份和地級市的業務覆蓋,日均充電量超6600萬度。
特來電的規模擴張,與行業整體發展機遇形成了共振。2025年10月15日,國家發改委聯合六部門印發《中國充電設施服務能力三年倍增計劃》,到2027年底,在全國范圍內建成2800萬個充電設施,提供超3億千瓦的公共充電容量,滿足超過8000萬輛電動汽車充電需求,實現充電服務能力的翻倍增長。
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高速增長催生了充電樁需求,疊加早期政策補貼的激勵與相對較低的市場準入門檻,車企、能源巨頭、專業運營商以及跨界資本紛紛入局分羹。然而,不少企業盲目跟風建設,導致市場競爭加劇,內卷現象凸顯。
面對當下的行業競爭態勢,郭永光認為,這是充電行業從無序走向有序的必經階段。短期來看,價格戰會直接擠壓行業利潤,可能導致部分企業為維持市場份額,縮減研發與安全投入,引發劣幣驅逐良幣的短期亂象。
但他強調,充電行業發展的底層邏輯正在發生轉變,行業已從早期面向出租車、網約車等運營車輛的“公開站”建設,邁向以滿足C端私家車、園區場景及電動重卡等細分需求為核心的精細化運營階段。這一轉變要求行業從“量的擴張”轉向“質的提升”,聚焦“全覆蓋”場景滲透與“高適配性”服務能力構建。
基于此,郭永光預判,這種內卷現象不會長期持續。隨著行業完成從“單一服務”到“能源+數據”的角色轉型,市場競爭將逐漸從“純價格內卷”轉向“綜合解決方案競爭”。當行業進入高準入門檻時期,頭部企業的技術、生態與運營優勢將逐步顯現,產業逐漸走向良性狀態。
(作者 王惠)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
王惠
山東新聞中心記者
重點關注山東地區上市企業、資本市場,擅長企業分析、深度報道等。
郵箱:wanghui@eeo.com.cn
微信:whwhwh123-(添加請注明來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