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聽到游客抖出的一個包袱:
“天津之眼怎么就一只?另一只藏哪兒啦?”
這看似玩笑的發問,卻無意間戳中了一個深層的命題:
我們該如何凝視海河?
![]()
她不只是穿城而過的水流,更是穿越時光的見證者。
我們醉心于她夜幕下的璀璨,卻未必讀懂了她的深邃。
深秋午后,記者走進海河東岸棉3創意街區的百部書房,與正在創作《海河傳》的天津市河東區作家協會主席、《天津傳》作者徐鳳文老師對坐而談,試圖從氤氳茶香與疊嶂書山中,找尋那只“隱于時光的眼睛”。
海河的另一只“眼”
落在哪里?
在徐鳳文老師看來,海河是一個完整的生命體,而非一段孤立的風景,也并不需要嚴格的對稱。
“天津之眼是她的眼睛,那解放橋就像一只臂膀——它承載著租界的關聯,也開啟著城市的現在與未來。”老徐遙指窗外,“如果再往下游走,海河的‘另一只臂膀’,恐怕要伸到天津港的龍門架上。它面向海洋,與天津之眼一北一南,構成了這座城市陸與海的雙眸。”
![]()
從三岔河口的“老城原點”,到津灣廣場的“城市封面”,從金街“大銅錢”的沉浸劇場,再到濱海新區的智能港口,海河的“身體”在他繪聲繪色的講述里逐漸變得立體,躍然屹立眼前。
“我們不該只給人看一只眼,而該讓人看到它寬廣的胸懷、有力的臂膀,甚至踏進海洋的那只腳。”
在《天津傳》一書中,徐鳳文最擅長“學術性非虛構”。以河岸景觀對標人體器官的比喻,跳脫出文學的想象,重塑著我們對城市格局的認知。而這條母親河的體溫,始終流淌在一代代天津人的血脈里——從曹禺《雷雨》中暗流涌動的人性糾葛,到馮驥才筆下《俗世奇人》的市井煙火,再到蔣子龍《喬廠長上任記》里改革開放的時代強音,一代代作家從海河汲取靈感,他們的作品不僅塑造了天津的文學地標,更將成為通向未來、讓世界重新認識這座城市的文學航道。
透過“天津之眼”
究竟能看見什么?
若將永樂橋上的摩天輪視作海河凝視時代的“視覺焦點”,我們透過這只“眼”,究竟能看到什么?
“從無人機視角看,它像是一個直播的圓框,框住了海河流域的千萬年時光。”徐鳳文說,“你從燕山、太行山往下看,透過這個‘框’,能看到古黃河在這泛濫、漕運在這交匯、中西文化在這碰撞。”
![]()
而今,這只“眼”里映照的,是海河邊老人們縱身一躍的灑脫,是橋邊音樂會流淌的旋律,是燈光秀點亮百年建筑的璀璨,也是上合組織天津峰會期間世界目光的匯聚。
沒錯,它不只是一座摩天輪,它是一個時代的取景器。透過這只穿越時代的“眼”,我們看到的是海河流域的文明片段,是天津從“九河下梢”走向“海陸樞紐”的蛻變軌跡。
![]()
打通“關節”
講好下一個千年的故事
在徐鳳文老師看來,海河的出圈,仍停留在“段落式”的熱鬧。
“我們現在不能光玩一段,不能光給人看眼睛。”他直言,“海河需要‘整體觀’——從西廟(古文化街天后宮)、東廟(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到葛沽寶輦、中新生態城的媽祖文化園,這些散落的珍珠,要用一條水脈串起來。”
![]()
▲古文化街
![]()
▲元明清天妃宮遺址
![]()
▲葛沽寶輦
![]()
▲媽祖文化園
他特別提到,正如北京中軸線申遺喚醒了對古都價值的重新認識,正在推進中的海河流域申遺,更催促我們用世界遺產的眼光,重新打量這條河流的完整價值——它不只是風景,更是文明交流的活態見證。
![]()
徐鳳文呼吁打破地域與部門的“腸梗阻”:“不能棉3干棉3的,河西干河西的。海河是天津的,不是某一個街區的。”他還提出“漫游地圖”的構想——把船上走的、自行車騎的、步行探索的,全部打通,讓游客不再只停留在“打卡地”,而是進入“城市場景”。
而更深層的“打通”,在于敘事方式。
“我們現在缺一部好電影、一部好戲劇。”徐鳳文說,“天津亟需一部能破圈的藝術作品,讓城市跟著故事被人記住。”
![]()
徐鳳文正在創作的《海河傳》,正是一部試圖“貫通”與“聚焦”的嘗試。他融合深入京津冀地區的田野考察、文學想象與學術考證,力圖把海河流域的萬年文明“轉譯”成一部大眾讀得懂、愿意傳的故事。
可喜的是,改變正在發生。
天津的出租車司機不再抱怨“沒嘛好玩的”,而是熱情推薦打卡路線;年輕人驚呼“天津菜館有那么多寶藏”;自媒體鏡頭下的海河,愈發從容、鮮活與璀璨。
![]()
“我們過去不自信,現在越來越驕傲。”老徐很欣慰。但這還不夠。天津需要上下一致的城市共識——官方與民間共同認知這座城的美,共同講述她的好。
正如梁啟超先生曾感嘆天津“華洋雜處,見聞日新”,這座飽經滄桑又生機勃發的城市,正如美國歷史學家、中國問題觀察家費正清所言,是“理解現代中國的鑰匙”。如今,她正帶著這份獨特的視野與底蘊,在歷史的回響與時代的潮音中,駛向那片名為“未來”的廣闊海域。
![]()
所以,海河真的只有一只眼嗎?
不。
她有千眸萬瞳——在每一座橋的倒影里,在每一段歷史的褶皺中,在每一個天津人帶笑的目光間。
若你再來天津,別忘了問自己:
你,看見海河的“另一只眼”了嗎?
那只眼,并未轉動,卻洞察一切;
不曾發光,卻照亮來路與去向。(撰文靳鑫視頻 于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