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十五五’規劃建議,系統謀劃‘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是實現黨的二十大描繪的宏偉藍圖、分階段有步驟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需要,是有效應對復雜嚴峻的外部環境新變化、在激烈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的需要,是適應我國發展階段性要求、深入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需要,意義重大。”
10月24日,在介紹和解讀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江金權說。
全會引發了輿論的高度關注。如何有效擴大內需?如何理解 “十五五”時期的“投資于人”?“十五五”時期要搶占科技發展制高點,亟待哪些科技體制改革?基于這些問題,《中國新聞周刊》專訪了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國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蘇劍。
![]()
3月25日,在東莞的廣東拓斯達大嶺山生產基地,工作人員在測試工業機器人產品。圖/新華
以人為目的
《中國新聞周刊》:全會提出“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實際上,擴大內需的提法在過去這些年常常出現,未來五年,還應該怎么做?
蘇劍:無論哪個國家,只要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都會面臨產能過剩或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實際上,自1997年以來,中國一直面臨產能過剩的挑戰。在過去一些年,為了擴大內需,政府采取了許多舉措,比如大規模的基礎設施投資,建設高鐵、機場、通信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以及去年的“兩重”“兩新”政策等。產能過剩是一個長期性的問題,未來幾年仍然如此,因此,《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將擴大內需作為戰略基點是完全正確的。
未來一個時期如何有效擴大內需?我認為,一方面還是要投資于人。對“物”的投資已經沒有多大收益空間,再投資可能還會帶來虧損,而投資于人,回報永遠是正向的,只要人具備創造性,科技發展就沒有上限,人類對自然的探索也永無止境。所以這也是接下來的方向。另一方面,擴大消費也至關重要,這需要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收入分配機制等,讓百姓沒有后顧之憂,有錢去消費,有信心去消費。
《中國新聞周刊》:“投資于人”確實是今年的熱詞,全會也提出“投資于物與投資于人緊密結合”,我國為何在當下將“投資于人”放到重要位置?
蘇劍:我國過去四十多年的經濟發展,特別注重對“物”的投資,尤其是對固定資產、基礎設施建設、GDP增長的關注。這些投資在早期階段具有顯著效果。然而到了現在,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對“物”的投資空間已經逐漸縮小。如今,很多行業面臨嚴重的“內卷”,投資回報率逐步下降,單純增加物質投資的意義不大。
當下,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是科技創新,而要實現科技創新,依賴的是高素質人才。因此,接下來最重要的投資是對人力資本的培育。
其實,我國一直在實踐“投資于人”的理念,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衛生和教育等領域都在不斷完善和發展。只不過,過去我們沒有明確使用“投資于人”這個概念。如今,特意提出這一概念,我認為是國家對人力資本的關注發生了變化。
過去,人被視為生產工具,主要用于創造財富。而現在,我們把人作為目的,把人真正納入幸福生活的一部分。從更深層次來看,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我們也需要更加注重提高人的幸福感,因為經濟活動和經濟本身存在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人服務。未來五年,我國經濟發展的重心應該向提升民眾的生活質量和整體福祉轉型,這也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體現。
“投資于人”有哪些做法?這包括教育、醫療、社會保障、養老、稅收、鼓勵生育等一系列社會政策的優化與支持。從政府角度來看,鼓勵生育可能會成為政策重點,其次是繼續加強教育,我國的各級教育目前在覆蓋面上看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教學方式、教學內容不適合培養創新型人才,接下來應該往培養創新型人才方向發展。
如何推動科技自立自強?
《中國新聞周刊》:全會把“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確定為“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對此應如何理解?
蘇劍:實際上,所有國家都應該關注經濟社會發展的質量。美國曾爆發金融危機,歐洲則經歷了債務危機,這些都反映了經濟發展質量的不足。對于中國而言,我們自然希望經濟能夠持續健康發展,避免出現系統性或全局性的經濟危機,因此強調高質量發展尤為重要。
過去四十多年,中國經濟快速增長,但也積累了一些問題,比如地方政府債務、房地產行業風險、小型金融機構困境,以及當前較大的就業壓力等,這些都是我們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同時,外部環境的變化也給我們帶來了新考驗。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思考如何應對變化與挑戰,以確保中國經濟持續平穩健康地發展。我認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路徑是科技創新。科技不僅能創造新需求,還能帶動供給增長。《建議》提到,以新需求引領新供給,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這意味著,最終拉動需求的關鍵因素是科技創新帶來的新產品,只有提供優質的新產品,才能激發消費者的購買力,也為企業帶來更高的投資回報,從而促進經濟健康運行。
《中國新聞周刊》:有關科技創新,全會也有部署,提出“十五五”時期要科技自立自強水平大幅提高、搶占科技發展制高點。如何推動下一階段的科技自立自強?
蘇劍:大國博弈的核心在于科技競爭。過去四十多年,我國科技取得了長足進步,但主要依靠“引進消化吸收”,這并不是真正的創新。當前,我國在科技自立自強方面已具備一定基礎,在5G通信、人工智能、航天等領域已躋身世界前列,但總體而言,我們在許多關鍵領域仍未實現自主可控,要想擺脫對國外技術的依賴,避免被“卡脖子”,就必須實現科技自立自強。
要推動科技自立自強,首先要加大科研投入;其次,更關鍵的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其中的核心是建立科學合理的科技評價體系,既包括對科技成果的評價,也包括對科研人員的評價。
在國外,對科技成果的評價標準非常簡單:市場是否買單。在國內,一些科技成果會拿到各層級政府頒發的獎項,但這些科技成果對經濟究竟能起到多大拉動作用,對社會發展究竟有多大貢獻不得而知。相反,真正能夠創造實際價值的科技成果,未必能拿到獎項。總結來說,當前的科技成果評價體系行政色彩較為濃厚,亟待改革。
對科研人員的評價體系同樣需要改革。行政部門在評估高校科研水平時,看重的是高校拿了多少國家課題,高校繼而如此考核教師。但問題在于,申請課題只是獲得科研經費,這本質上是在考核科研投入,真正應該考核的是科研產出——能否發表高質量論文,能否轉化為專利和現實生產力。在我看來,目前這種對科研人員的評價體系,浪費了教師時間精力,也造成資源錯配,讓真正需要經費的研究人員反而得不到支持,這些是需要改變的。
我認為一個理想的科研創新環境,首先要讓科研人員放松下來。目前許多高校實行“非升即走”,幾年內發不出論文就會被淘汰。生存危機倒逼年輕教師拼命發論文,但是文章質量實在堪憂,甚至在某些領域出現學術造假現象。但話說回來,高校的科研評價機制介于行政與市場之間,客觀性確實難以平衡。如果取消“非升即走”,又可能出現教師躺平不作為的情況。目前我認為至少可以從科創企業入手,為科創企業提供良好的營商環境,把科創企業打造成科技創新的主力軍。
《中國新聞周刊》:全會部署“十五五”時期要“保持制造業合理比重,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當前,我國面臨制造業外移的壓力,如何定義“合理比重”?你認為“十五五”時期應怎么應對這種外移壓力?
蘇劍:制造業的合理比重是多大,這個問題沒有固定標準,不同國家的情況完全不一樣,主要取決于各國的資源稟賦及其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和角色。如果分工足夠細,那么有些國家可以專注服務業,有些國家可以專注制造業。就像國內一樣,北京等大城市完全可以專注服務業,制造業比重可以很低,其他省份可以專注制造業。
制造業在我國的經濟結構中,主要起到兩個作用,一是涉及大國博弈,二是吸納勞動力。在國內收入增長的情況下,有些制造業是需要外移的,同時我們要發展高端制造業,通過技術升級的方式降低勞動用工需要。接下來需要做的事,依然是升級制造業、鼓勵科技創新、提高技術水平。
記者:呂雅萱
編輯:徐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