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文藝創新的重要源泉。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第二個結合”,為新時代文藝創作錨定了“守文化之根”和“創時代之新”的辯證方向。在第十四屆中國藝術節的舞臺上,文藝工作者堅定文化自信,通過創造性轉化激發創新活力,探索思想、美學與敘事的多元路徑,鑄就了新時代舞臺藝術的嶄新氣象。
它讓我們看到,文脈的傳承、經典的轉譯不是對傳統符號的簡單復刻,而是精準開掘精神內核,促使藝術創作從“講什么故事”向“為何講、如何講透這個故事”躍升,讓豐厚的歷史積淀成為可以與現代人對話的活態文化。在話劇《覺醒年代》中,百年前革命先輩傳播新思想的歷程與中華文脈中“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精神深度交融,是紅色敘事扎根民族文化土壤的生動體現。舞劇《杜甫》則聚焦“詩圣”杜甫為理想追尋不息、為百姓大聲疾呼的民本情懷,在歷史場景演繹中,使傳統文人的悲憫之心和馬克思主義的人民立場相呼應,讓觀眾在藝術共情中讀懂文化傳承的精神密碼。這些實例表明,把握精神底色、堅持時代敘事,既守住了中華文化根脈,又能讓傳統文化在當代價值坐標體系中獲得新的詮釋。
它讓我們相信,傳統氣韻的時代呈現,方法往往蘊藏在“破”與“立”的辯證統一中。“學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以中華美學精神為魂魄,藝術創作可以打破固有形式壁壘,用新理念、新手段搭建古今審美溝通的橋梁。比如,京劇《陽明悟道》打破傳統戲曲敘事范式,將哲學思辨轉化為與京劇唱做表演相結合的舞臺語匯,并以時空交錯式的心理呈現,推動主人公“心即理”的頓悟瞬間成為可感可知的戲劇高潮。在雜技劇《先聲》中,傳統雜技“重技輕敘”的局限被打破,以“技藝為骨、敘事為魂”構建起東北人民救亡圖存的恢弘圖景,飛杠、爬桿、網吊等,既是體現高難度的技藝,也是展現不屈抗爭、彰顯民族氣節的藝術手段。這些作品都在“活化”傳統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以新的審美體驗與當代觀眾實現連接。
這些實踐經驗啟示我們:激活傳統文化資源、實現面向未來的藝術創造,終究要落腳于對時代命題的回應、對人性人情的觀照。它可以是傳統程式化表演與現代心理現實主義的碰撞交融,是古典文學意象與前沿舞臺科技的同頻共振,更應是接通古今的精神契合、跨越時空的人性共鳴。這也是文藝創作現代性探索的核心要義。
當我們立足厚重歷史與火熱現實,審慎鑒別、深度發掘、合理取舍,不斷豐盈那些承載當代情感認同、契合當下審美追求的藝術元素,就能從浩瀚的素材中提煉出更具感染力、表現力的細節,更好完成對時代精神和人類共同價值的深刻書寫。
2025年10月28日《中國文化報》
第2版刊發特別報道
《在古今共鳴中開拓藝術新境》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