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蘭經濟大臣卡雷曼斯
荷蘭政府闖禍在先,強制接管中企控股的安世半導體,事后倒打一耙,打來電話不僅不向中國道歉,還試圖指責中國,眼下又再次甩鍋,直言中國要掏空他們,面對荷蘭的“強詞奪理”,中方的回應透露出一層深意。
這場拉鋸戰,早已不再是簡單的中荷矛盾,更是在中美博弈的背景下,歐盟如何在美國與中國之間選擇一條正確的路。
荷蘭再次甩鍋
繼前段時間中荷關于安世半導體的交鋒后,荷蘭再次甩鍋中國,據路透社10月27日報道,荷蘭政府再次為強制接管安世找理由,聲稱是他們之所以要在9月采取行動,是擔憂中國要開始拆解歐洲業務并將生產轉移至中國。
此外,荷蘭政府還覺得自己能與中國談判達成解決方案,將安世半導體管理層結構改組為統一的“荷蘭——中國結構”。
![]()
安世半導體大樓
不得不說,荷蘭方不僅抹黑的理由五花八門,想得也挺美的,安世半導體在2019年被聞泰科技全資收購,那時候安世可不如今日這般名氣大,是歐洲地區實力最強的半導體公司之一。
更關鍵的是,安世的發展不僅對中企有利,也為荷蘭政府帶來了更多的收入,然而在中美博弈的關鍵時刻,荷蘭政府援引一項從1952年以來從未啟用的法律,以所謂的“國家安全”為由,突然下令,強行要求安世從9月30日起,一年內不得進行任何涉及資產、知識產權以及業務及人員的調整,此外,聞泰科技委派的CEO也被暫停履行職務,荷蘭方甚至還任命了一名擁有決定性投票權的外籍董事。
![]()
圖為忙碌的工作人員
這行為不就是強盜披上了文明人的外套而已,面對質疑,荷蘭政府更是騷操作不斷,大肆宣揚所謂“國家安全考量”及“供應鏈安全保障”的論調,荷蘭部分媒體引述消息源稱,“存在跡象顯示”,安世半導體存在向中國泄露芯片技術的潛在意圖,此舉被指將對荷蘭等國家安全及經濟穩定構成直接且重大的威脅。
而荷蘭經濟事務部提出干預的核心依據,亦聚焦于“維護供應鏈安全穩定”的需要。
但問題是,荷蘭一直沒有拿出過證據,相反根據荷蘭法院的庭審文件顯示,美國明確要求“替換”安世半導體中國籍領導層。
![]()
圖為阿斯麥公司大樓
眼下又甩鍋,說中國要掏空他們,面對荷蘭一而再、再而三的不知悔改,中方早就回應過了,中國堅決反對荷蘭泛化國家安全概念,以行政手段直接插手企業內部事務。
可見,荷蘭企圖在輿論層面,塑造自己被害論,但中國可不吃這一套,荷蘭如果不認錯,不改回來,那么中方就奉陪到底。
輸家60天內誕生
要知道,此事發生后,掌握著安世半導體70%產能的東莞工廠自國慶長假后,便收到通知限制出貨,這一行為直接讓全球汽車供應鏈“大地震”,其中歐洲車企率先喊疼。
![]()
圖為汽車生產線
據相關報道,針對七大行業的107家歐洲龍頭企業供應鏈關系展開全面分析,分析結果表明,從跨行業視角審視,有86%的企業均從安世半導體位于中國的生產基地采購芯片產品。
此外,美日車企也全部遭殃。
可以說,稀土供應的緊張局勢以及安世半導體相關問題,已對歐洲汽車工業造成嚴重沖擊,令歐盟成員國深感憂慮與不安。
近日,德國、法國及歐盟委員會相繼通過媒體渠道發表強硬言論,聲稱將對中國采取反制措施,其中不乏考慮動用貿易領域極端手段的可能性。
![]()
德國、法國及歐盟委員會相繼通過媒體渠道發表強硬言論,聲稱將對中國采取反制措施
然而,面對歐洲汽車工業即將遭遇的大規模停產風險,以及中方對此的堅定立場,歐盟方面開始顯現出慌亂態勢。
正如豐田公司某高層所言,“中方具備在60天內致使整個汽車產業陷入停滯的能力”。
此論斷并非夸大其詞,當前歐洲汽車制造企業的稀土庫存量,最多僅能支撐約60天的生產需求,一旦稀土供應渠道受阻,且同時面臨芯片短缺的雙重困境,歐洲汽車產業將不可避免地遭遇全面停產的嚴峻危機。
![]()
媒體報道截圖
所以在將狠話說盡后,歐盟又改口,但回歸問題的本質,安全上仰仗美國、經濟上又依賴中國的歐盟,屢屢在中美博弈的背景下,站隊美國,最后上演所謂的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行為,真應該好好思考,以后的路該如何走了。
信息來源:《還不悔改?荷蘭繼續甩鍋,“中方想掏空我們”》觀察者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