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務卿表態了! 當地時間25日,就在中美首輪會談結束
中美會談剛結束,美方立刻提臺灣,中方沉默了
中美馬來西亞會談剛結束,字兒都沒簽一個,他立馬跳出來喊“不會因貿易放棄支持臺灣”,這哪是談生意,分明是借談判演政治戲。
談了一周啥結果沒有,關稅沒松口,芯片斷供的事兒也沒回應,美方反而在會談前一天通過新法,又加了17類限制出口的高科技產品。
這操作跟之前布魯塞爾、日內瓦談判如出一轍,每次都找借口不簽,說白了就是拿經貿當籌碼,逼中國在臺海、科技上讓步。
盧比奧這右翼硬茬子,選這時候提臺灣,無非是沖選舉賺選票,畢竟罵中國能討好選民。
這次在馬來西亞舉行的中美會談,外界原本寄予了一些期望,希望能為持續緊張的經貿關系找到一個喘息的契機。
然而,一周的談下來,結果卻顯得有些蒼白。人們期待的關稅松動沒有出現,關于芯片斷供這個核心科技問題的回應也模糊不清,雙方似乎都在各自的立場上重申觀點,卻沒能找到那個可以落筆簽字的共同點。
更耐人尋味的是,就在會談正式開始的前一天,美國國內悄然通過了一項新的法案,將17類高科技產品加入了限制出口的清單。
這一連串的動作,與其說是為了談判,不如說更像是在談判桌上提前布置好的籌碼,等待著合適的時機打出。
果不其然,會談剛一結束,美方代表前腳剛走,后腳就放話,聲稱對臺支持堅如磐石,絕不會因為經貿合作而有絲毫動搖。
這番表態,直接將貿易問題與中國的核心利益紅線捆綁在了一起,徹底暴露了其談判策略背后的真實考量。
這已經不是簡單的商業談判,而是一場赤裸裸的政治施壓。他們似乎在傳遞一個清晰的信號:想要在經貿領域獲得喘息,就必須在地緣政治和科技發展上做出讓步。
這劇本似乎并不陌生,回想在布魯塞爾和日內瓦的談判桌前,相似的情節反復上演。每次都是高調開場,密集磋商,然后總能在最后關頭找到各種理由,讓協議無法達成。
這種“只談不簽”的模式,正在成為一種常態。其背后的邏輯也越來越清晰,那就是將經貿議題武器化,作為牽制中國發展步伐的工具。
每一次談判的失敗,都伴隨著新一輪的技術封鎖或政治挑釁,形成一種“邊談邊打,以打促談”的復雜局面。
在這個時間節點上,像盧比奧這樣的右翼政客跳出來高調談論臺灣問題,其動機也引人深思。他的言論充滿了強硬和對抗性,這固然符合其一貫的政治立場,但更深層次的原因,恐怕離不開國內的政治氣候。
在選舉周期日益臨近的背景下,“對華強硬”已經成為一種能夠有效吸引選票的政治正確。通過在國際舞臺上制造緊張局勢,展現自己的強硬姿態,無疑是為自己的政治前途鋪路。這種將國家間關系當作個人政治秀的做法,讓原本就復雜的博弈增添了更多的不確定性。
然而,華盛頓的這套組合拳,真的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嗎?世界其他國家的眼睛是雪亮的。在東南亞,許多國家正以一種審慎而焦慮的態度觀察著這場大國角力。
印尼和越南等國,近年來一直在悄悄調整自己的外資政策和產業布局,它們既希望從全球產業鏈重組中獲益,又極度擔心自己被卷入中美對抗的漩渦,成為無辜的犧牲品。
它們開始尋求多元化的合作,避免在任何一個大國身上“押注”,這種“去風險”的謹慎心態,實際上是對美國這種極限施壓策略的一種無聲回應。當信任被逐漸侵蝕,合作的基石也就不再穩固。
這場圍繞貿易、科技和地緣政治的復雜博弈,正呈現出越來越多的不確定性。每一次會談的結束,似乎都不是終點,而是下一輪較量的起點。
當對話被當作施壓的工具,當合作被附加了政治條件,這樣的互動模式將把雙方帶向何方?而那些試圖在夾縫中求生存的第三方國家,又該如何在這場風暴中找到自己的航向?這盤棋,遠比看上去要復雜得多。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