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九月,當大多數本科畢業生手持簡歷奔波于各大招聘會時,有一群年輕人卻選擇了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他們走進職業院校的課堂,在實訓車間里重新開始學習技能。這一現象被網友稱為“本升專”,這批選擇“反向深造”的本科生,用行動打破了“學歷只能向上攀升”的固有認知,也為我們理解當前就業市場的變化與人才培養的轉向,提供了一個鮮活切口。
“本升專”的興起,是人才供需對接的體現,更是就業結構性矛盾下的理性選擇。高校畢業生就業競爭激烈,不少傳統專業陷入“高不成低不就”困境;而高端制造業對“紫領”人才需求的缺口已超千萬,未來需求持續旺盛。這種供需錯位,讓本科生“回爐學技”成為破解就業難題的務實之選。
這一供需矛盾并非中國獨有,其他國家也在圍繞“學歷﹢技能”融合方向積極探索適配路徑,并已逐漸成為各國應對產業升級的共同選擇。德國作為制造業標桿,其“雙元制”教育體系為青年鋪就“學歷與技能并行”的多元成才路徑;日本近年來大力建設“專門職大學院”,強化高等教育與職業能力融合;瑞士則以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雙向流通”聞名,本科畢業生“回爐”學技現象普遍。
我國“本升專”的興起,正是在新質生產力發展背景下,對全球高端制造業人才需求規律的主動適配,精準回應了新工業革命對人才能力結構的新要求。
這種“反向深造”并非對本科教育的否定,而是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新質生產力快速發展背景下的創新探索——通過“高等教育﹢職業技能”的組合,培育更多適配數字經濟、高端制造的復合型人才。從深層意義看,這不僅是中國從“學歷社會”向“能力社會”轉型的生動縮影,更為全球人才培養提供了新范式:既吸收了國際職業教育的精髓,又立足中國產業升級的實際需求,這為發展中國家破解“學歷通脹”與“技能短缺”的雙重困境提供了參考。
不過,“本升專”的良性發展仍需破解多重挑戰。部分院校課程適配性不足、“學歷層級論”的偏見殘留、用人單位的“學歷濾鏡”等,本質上是“學歷社會”向“能力社會”轉型過程中尚未根除的觀念慣性與制度障礙。若不加以破解,將制約這一模式的可持續發展。
針對我國“反向深造”的現實困境,可結合國際經驗與中國實際從多維度發力:政策層面應進一步完善學歷、技能、職稱證書的互認與轉換機制;職業院校需深化校企合作,推行“訂單班”“委培班”等模式,實現“入校即入企、畢業即就業”;企業應建立以能力為核心的招聘標準,打破“唯學歷論”;社會則需摒棄刻板印象,尊重每個人的職業選擇,營造“崇尚技能、尊重實干”的氛圍。
在終身學習成為全球共識的今天,“本升專”所詮釋的,正是人才價值的重新定義——學歷只是起點,能力才是核心。主動擁抱技能學習,讓職業教育真正成為能力升級的平臺,將培育出更多推動產業變革的“紫領”人才,為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跨越提供堅實支撐。“反向深造”是年輕人對未來的清醒規劃,更是一個時代對人才價值的重新定義。
記者:馬嘉悅
文字編輯:牛忠磊
新媒體編輯:莫愁
審核:周佳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