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能經常在電視上看到鄭麗文說話,她講起話來很流利。她現在是國民黨里資格老的“立法委員”,以前做過媒體工作,很會說話,經常上電視臺的政論節目。有個有意思的點,她最開始是在偏向“臺獨”的民進黨里待過的,后來才轉到國民黨。她聊兩岸的事情時,說得很透徹,不藏著掖著。
公開言論中的核心立場
鄭麗文在當選前參與多檔電視節目時,多次就兩岸關系發表明確觀點,其中對 “臺獨” 不可行性的判斷尤為突出。她在節目中指出,民進黨幻想依靠美日、新加坡、印度等外部勢力圍堵大陸,是脫離現實的 “美夢”。
![]()
從國際形勢來看,大陸通過 “一帶一路” 倡議已與多個國家建立合作,即便印度曾對該倡議表達抵制,仍參與了在上海舉辦的金磚國家峰會,顯示出國際社會對與大陸合作的重視。
新加坡作為長期受西方關注的國家,其外交思路的轉變也被鄭麗文提及 —— 新加坡曾明確表示,英國、美國等外部勢力終將離開,而中國作為周邊大國將長期存在,這種基于地緣現實的判斷,反映出國際社會對大國地位的認可。
![]()
對于大陸的發展實力,鄭麗文有著具體的觀察。她以自身經歷舉例,提及阿里山景區在缺乏大陸游客后,即便引入泰國游客也難以彌補消費缺口,因為東南亞游客的消費能力與大陸游客存在顯著差距,部分針對大陸游客設計的紀念品甚至無法向東南亞游客銷售。
從經濟數據來看,深圳的 GDP 已超過臺灣地區,大陸文化產業如戲劇、電視節目的制作成本達到臺灣的十倍甚至百倍,背后正是龐大市場規模帶來的發展優勢。這些細節都成為她判斷 “大陸將成為世界第一” 的依據,而新加坡外交官馬凱碩對美國哈佛精英的表述 ——“中國成為世界老大的速度將超出預期,未來中國會是世界第一,美國次之”,更被她引用以佐證國際社會對大陸發展的判斷。
![]()
在 “臺獨” 后果的認知上,鄭麗文的觀點直接且尖銳。她在節目中比喻,臺灣與大陸的實力對比如同 “雞蛋與石頭”,即便發生沖突,臺灣所謂的 “抵抗時間” 差異并無實質意義,最終受損的必然是臺灣。
她強調,外部勢力不會真正為 “臺獨” 撐腰,美國也不會為臺灣付出代價,“拉著美國的裙擺” 無法改變現實。同時,她認為臺島部分輿論存在 “井底之蛙” 式的荒唐,未能客觀認知兩岸實力差距,而大陸在統一問題上擁有充足籌碼,臺島民意未來可能出現反轉,部分當前主張 “臺獨” 的群體,在現實面前或會轉變立場。
![]()
兩岸經濟與國際形勢的現實
鄭麗文關于兩岸關系的觀點,并非單純的主觀判斷,而是有具體的經濟數據與國際形勢變化作為支撐。從兩岸貿易來看,大陸長期是臺灣地區最大的出口市場和貿易順差來源地,根據海關總署與臺灣地區統計部門數據,2024 年兩岸貿易額占臺灣外貿總額的比重超過 33%,臺灣對大陸的貿易順差達 1500 億美元,這種經濟依存度決定了臺灣的發展離不開大陸市場。
2025 年上半年,臺灣地區 GDP 達 3.05 萬億元人民幣,實現 6.74% 的增長,其在全球科技產業鏈中的地位,很大程度上依賴大陸的生產與消費市場支撐 —— 臺灣半導體企業在大陸設有大量生產基地,大陸市場貢獻了其超過五成的營收。
![]()
旅游產業的變化更直觀反映大陸市場的重要性。在民進黨執政前,大陸游客占臺灣入境游客總量的 40% 以上,為臺灣旅游業帶來年均超 600 億元新臺幣的收入。民進黨上臺后,兩岸官方旅游交流渠道中斷,大陸游客數量銳減,即便臺灣當局通過補貼引入東南亞、日韓游客,也無法填補缺口。
2024 年臺灣旅游業收入較 2015 年下降 35%,阿里山、日月潭等傳統熱門景區游客量不足巔峰時期的三分之一,部分民宿、餐廳因經營困難倒閉,這與鄭麗文在節目中描述的 “阿里山缺乏陸客” 場景完全吻合。
![]()
國際層面,美國在地區事務中的態度也印證了 “外部勢力不可靠” 的判斷。2025 年上半年,菲律賓在南海部分海域發起挑釁,中國航母編隊前往相關海域開展常態化訓練,美國航母在對峙中選擇撤離,這一事件被外界視為美國不愿為盟友與中國直接對抗的信號。
鄭麗文據此判斷,美國連菲律賓都不會全力支持,更不可能為 “臺獨” 勢力與大陸發生沖突,“臺獨” 試圖依靠外部勢力的想法注定落空。此外,美國主流媒體對國際形勢的報道常與現實脫節,也使得臺島部分群體對大陸發展的認知存在偏差,這一現象也被鄭麗文納入觀察范疇。
![]()
從言論到行動的距離
盡管鄭麗文的觀點在臺島內部屬于少數明確反對 “臺獨”、認可大陸發展的聲音,但要將這些觀點轉化為實際行動,仍面臨多重挑戰。首先是國民黨自身的代表性問題,此次鄭麗文當選國民黨主席,參與投票的黨員僅 13.67 萬人,占臺灣總人口的 0.059%,凸顯出政黨與民眾的疏離。
2020 年、2024 年兩次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國民黨連續失利,不僅失去行政權,在 “立法機構” 的席位也處于劣勢,導致其在兩岸關系議題上的話語權大幅削弱。即便在馬英九執政時期,國民黨也采取 “不獨不統” 的立場,僅注重與大陸的經濟合作,回避統一議題,這種做法透支了大陸對國民黨的信任,也讓鄭麗文如今的主張面臨 “可信度不足” 的質疑。
![]()
黨內整合同樣是難題。國民黨內部在兩岸政策上存在明顯分歧,部分地方縣市長因轄區經濟依賴兩岸農漁產品貿易,傾向于推動務實交流;而 “立法機構” 中的部分成員受外部勢力影響,主張 “維持現狀”,甚至反對提及 “九二共識”。
在民進黨掌控行政資源、通過管控媒體、限制民間交流等方式壓制不同聲音的背景下,鄭麗文要協調各方立場,形成統一的兩岸政策,難度極大。中時新聞網援引島內媒體人郭正亮的分析指出,未來臺灣地區的防務預算、對美關系等議題,都將成為檢驗國民黨兩岸立場的關鍵,稍有不慎便可能引發黨內分裂或民進黨 “賣臺” 的攻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