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近年來,河南各級法院和全體干警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緊緊圍繞“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目標,忠誠履職、砥礪奮進,涌現出一批成績突出、堪稱榜樣的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近期,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決定,授予50個集體“河南省法院系統先進集體”稱號,授予150名個人“河南省法院系統先進工作者”稱號。“豫法陽光”將推出河南法院雙先風采巡禮專欄,全面展現這些受表彰集體和干警的先進事跡和亮點工作,為新征程上更好書寫司法為民新答卷,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多司法智慧和力量。
![]()
李亞楠,男,漢族,1982年3月出生,中共黨員,現任漯河中院民一庭副庭長。自2009年從部隊轉業進入法院工作,16年間先后在法警支隊、立案庭、審判管理辦公室、執行局多崗位鍛煉。樹立“小案不小辦”的理念,以“如我在訴”的態度推動糾紛實質性化解,曾獲評2021年度全市“人民滿意的政法干警”“漯河市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先進個人”。
用“法理情”解開群眾心頭事
在漯河市中級人民法院民一庭副庭長李亞楠的辦公室里,常見這樣的場景:他或俯身翻閱卷宗,在文字中梳理案件脈絡;或輕聲與當事人溝通,用耐心化解對方焦躁。
他承辦的多是離婚、繼承、婚約財產、鄰里關系類上訴案,標的額不大,卻件件牽動個人生活與家庭幸福,容不得半點馬虎。“16年司法工作讓我明白,法官要知道如何俯下身子聽群眾心里話,用法理情捋順矛盾。”李亞楠說。
跑現場:聞著“糞味兒”解開鄰里疙瘩
去年夏天,一起鄰里化糞池糾紛上訴案讓李亞楠印象深刻。石某與王某是多年鄰居,王某家化糞池抽糞口距石某家門口不足1米,刺鼻氣味讓石某不敢開窗,嚴重影響生活。村委會、司法所多次調解無果,石某無奈起訴到法院。
翻完卷宗,李亞楠立刻決定去現場——他知道,民事糾紛的“是非”常藏在卷宗外。那天酷熱難耐,他帶雙方當事人到石某家門口,當場聯系抽糞車作業,并對王某說:“您說沒影響,今天咱們一起‘聞味’,看看是否如石某所說刺鼻。”抽糞車啟動,濃烈異味彌漫,王某也不再堅持“沒影響”。
李亞楠趁機勸解:“都是鄰居,為這點事結仇,以后見面多別扭?不如各退一步。”他結合地形提議,將抽糞口向王某家挪50厘米。王某當場承諾10天內改造,石某也放棄索賠,兩人握手言和,一場僵持許久的鄰里矛盾就此化解。
“很多民事糾紛,老百姓爭的就是‘一口氣’。”事后李亞楠跟同事說,“法官不能‘坐堂問案’,多跑現場才能摸清實情,用情理拉近距離,比講法條更能解‘心頭結’。”
![]()
辦小案:算著“親情賬”化解家事糾紛
辦理民事案件久了,李亞楠愈發懂“小案事不小,小案不小辦”的道理,一些繁瑣的民事案子標的不大,背后卻藏著百姓的柴米油鹽、喜怒哀樂,唯有用心,才能真正“案結事了”。
一起遺囑繼承上訴案,兄弟姐妹為老人留下的老房子爭執,各自強調自己的付出多,一審調解失敗,案件分到了李亞楠手里。第一次開庭時,幾人一見面就爭吵,場面僵持。李亞楠沒急著講法條,先當“傾聽者”,讓大家倒出委屈。等情緒平穩,他拿出一摞類案生效文書:“你們看,很多家庭為財產鬧到法院,最后丟了親情,老人若知道也會難過。”
見幾人沉默,李亞楠又算“親情賬”:“房子再值錢,不如逢年過節一家人吃飯寶貴。為房子鬧僵,以后想走親戚都沒理由,值得嗎?”這番話戳中了幾人的軟肋。最終,他們放下爭執,達成調解協議,不僅把房子分明白了,還約定每年一起給老人上墳。一場可能撕裂親情的糾紛,在李亞楠的耐心調解下,既守住了法理,也留住了親情。
![]()
從部隊軍人到人民法官,從“沖鋒向前”到“俯身為民”,雖然職業身份發生轉變,但李亞楠始終在守護人民群眾利益的路上不斷前行。“每個案子都不同,就算同類糾紛,當事人情況、想法也不一樣,需不斷學習思考,找最合適的解法,最重要的是在辦理每一起案件時,都要始終帶著“如我在訴”的同理心,把群眾的事當成自己的事辦”。
法袍在身,天平在心。李亞楠用每一次公正裁判、耐心調解,守護群眾的安穩日子,讓司法溫度傳遞到每個角落,努力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
供 稿:漯河中院
統籌策劃:省法院宣教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