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后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新的文章,內(nèi)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
《——【·前言·】——》
1972年1月10日,北京八寶山,一位身患重病的老人,堅持要去參加一場追悼會。
工作人員勸他別去了,身體要緊。老人搖搖頭,執(zhí)意要去。這個老人是毛澤東,追悼會是為陳毅舉行的。
這是毛澤東一生中參加的唯一一次黨內(nèi)同志追悼會。
一個領袖對一個部下,能做到這個份上,說明陳毅在毛澤東心里的分量,真的不一般。那么,陳毅到底做了什么,能讓毛主席如此器重?
![]()
主動認錯
1929年6月22日,紅四軍召開第七次代表大會。
會上,毛澤東和朱德因為建軍路線問題產(chǎn)生了激烈分歧。投票結果出來,陳毅當選為前敵委員會書記,毛澤東落選了。
這個結果連陳毅自己都沒想到。他知道毛澤東在紅四軍的地位有多重要,也知道毛澤東提出的黨指揮槍的原則有多么正確。當選之后,陳毅心里其實很不安。
8月,陳毅奉命到上海向中央?yún)R報紅四軍的情況。在上海期間,他有充足的時間冷靜思考七大的決定。
![]()
中央領導同志在聽取匯報后,也明確指出七大的做法是不妥當?shù)摹?strong>陳毅這才完全想明白:自己在七大的表現(xiàn),實際上是犯了嚴重錯誤。
想明白了,陳毅就不猶豫。他主動向中央提出,必須恢復毛澤東在紅四軍的領導地位。
他說得很直白:紅四軍離不開毛澤東的領導,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這個原則,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
這需要多大的勇氣?要知道,承認錯誤就意味著承認自己的前委書記位置坐得不穩(wěn)當,意味著要把剛到手的權力再交出去。
![]()
很多人在這種情況下,會找各種理由為自己辯護,會強調客觀原因。陳毅沒有。他認定了一件事:黨的事業(yè)比個人面子重要,團結比個人地位重要!
10月,陳毅帶著中央的九月來信回到紅四軍。這封信明確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11月26日,在長汀,毛澤東、朱德、陳毅三個人見面了。
氣氛有些微妙,畢竟幾個月前還在會上爭得面紅耳赤。陳毅先開口,直截了當?shù)叵蛎珴蓶|承認自己當時的認識有問題,表示完全擁護中央的決定。
毛澤東看著陳毅,看了好一會兒。他能感覺到,陳毅這番話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
![]()
一個能在關鍵時刻放下面子、承認錯誤的人,是真正把黨的事業(yè)放在第一位的人。這樣的同志,值得信任。
12月28日,古田會議召開。這次會議確立了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原則,通過了著名的古田會議決議。
會后,毛澤東繼續(xù)擔任前委書記。陳毅在會上的發(fā)言很真誠,他說自己通過這段時間的思考和學習,深刻認識到之前的錯誤,今后一定堅決擁護毛澤東的領導。
這件事給毛澤東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他看來,一個人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錯還不承認,還要為自己的錯誤找借口。
陳毅能夠主動認錯,能夠為了黨的事業(yè)放下個人得失,這種品質太難得了。從那以后,毛澤東對陳毅就有了一種特殊的信任。
![]()
讓權給能干的人
1947年,華東野戰(zhàn)軍成立。按理說,陳毅作為司令員兼政委,應該統(tǒng)管軍政大權。
當時的華野,可是全軍最能打的部隊之一,誰不想指揮這樣一支鐵軍?陳毅想得很明白:打仗這事,得讓最懂的人來干。
粟裕,這個從士兵一路摸爬滾打上來的指揮員,對戰(zhàn)場的感覺就像獵人對山林的感覺,準得嚇人。
陳毅觀察了一段時間,發(fā)現(xiàn)粟裕指揮作戰(zhàn)有一套獨特的本事,腦子轉得快,膽子也大,關鍵時刻敢下狠手。
于是陳毅做了一個讓很多人想不通的決定:把軍事指揮權交給粟裕,自己專心搞政治工作和后勤保障!
![]()
這個決定在當時引起不小的爭議。有人私下議論,說陳毅這是不會打仗,怕?lián)熑巍?/strong>
陳毅聽到了,笑笑也不辯解。他心里清楚,真正的本事不是什么都抓在手里,而是知道什么該放手。一個好的領導,就是要讓合適的人干合適的事。
淮海戰(zhàn)役打響后,陳毅的這個決定顯出了巨大價值。粟裕全身心投入戰(zhàn)場指揮,陳毅則在后方調動各方資源,協(xié)調地方政府,保證前線的糧食彈藥供應。
兩個人配合得天衣無縫。戰(zhàn)役結束后,國民黨軍隊損失55萬多人,華野打出了威風,也打出了名氣。
![]()
毛澤東看在眼里,記在心里。他知道,敢于讓權的人,才是真正有胸懷的人。
陳毅不是沒能力指揮,而是知道怎樣才能讓隊伍發(fā)揮最大戰(zhàn)斗力。這種大局觀,這種不計個人名利的態(tài)度,正是毛澤東最欣賞的品質。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中央決定讓陳毅出任上海市長。
這座遠東第一大都市,經(jīng)濟繁榮但社會復雜,黑幫橫行,投機商人遍地,治理難度可想而知。陳毅到任后,立刻展現(xiàn)出他在政治和行政方面的過人才能。
![]()
6月初,上海爆發(fā)銀元投機風潮。一些不法商人囤積居奇,操縱市場,想給新政權一個下馬威。
陳毅沉著應對,一方面組織力量打擊投機分子,一方面穩(wěn)定市場供應。不到一個月,風潮平息。
緊接著又是糧食和棉花市場的波動,陳毅用同樣的辦法,打一批,穩(wěn)一批,扶一批,很快就把上海的經(jīng)濟秩序穩(wěn)定下來。
這些成績,毛澤東都看得清清楚楚。陳毅在華野時期的讓權,證明了他有政治智慧;在上海的治理,證明了他有執(zhí)政能力。
一個既懂得放手、又能獨當一面的干部,毛澤東怎么會不器重?
![]()
性情相投,才是真朋友
陳毅喜歡寫詩,這個愛好讓他和毛澤東之間多了一層精神上的聯(lián)系。
1936年,陳毅在梅嶺遇險,以為自己活不成了,寫下了《梅嶺三章》。
詩里寫道:"斷頭今日意如何?創(chuàng)業(yè)艱難百戰(zhàn)多。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
這種氣勢,這種豪情,和毛澤東的詩風簡直如出一轍。
1958年,毛澤東讀到陳毅的詩集,看完之后感嘆了一句:豪放如我!四個字,道盡了兩個人在性格和氣質上的相似。
![]()
陳毅這個人,性格豪爽,說話直來直去,不喜歡拐彎抹角。他是四川人,但這種直率的性格,和毛澤東這個湖南人的脾氣特別對路。
毛澤東也是個性情中人,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也不掩飾。兩個人在一起,說話不用繞圈子,辦事不用猜心思,相處起來特別舒服。
抗美援朝戰(zhàn)爭期間,陳毅主動請纓,要求到朝鮮戰(zhàn)場去。當時他已經(jīng)是高級領導干部,完全可以留在后方。
陳毅不這么想,他覺得國家有難,軍人就該上戰(zhàn)場。這種血性,讓毛澤東很感動。
![]()
在外交場合,陳毅也經(jīng)常展現(xiàn)出這種豪邁的性格。
日內(nèi)瓦會議上,面對西方記者的刁難,陳毅引用毛澤東的詩句回應,既維護了國家尊嚴,又顯示了文化底蘊。
毛澤東聽說后,很是欣慰。他知道,陳毅不僅理解他的思想,還能在實際工作中運用自如。
兩個人的友誼,建立在共同的革命理想上,也建立在相似的性格氣質上。
毛澤東欣賞陳毅的才華,陳毅敬重毛澤東的領導。這種亦師亦友的關系,讓他們之間的感情超越了普通的上下級關系。
![]()
1972年1月6日,陳毅因病去世。消息傳來,毛澤東沉默了很久。工作人員問他要不要參加追悼會,他毫不猶豫地說:去,一定要去!
1月10日,毛澤東的身體狀況很糟糕。醫(yī)生強烈建議他不要外出。可他還是去了。
在追悼會上,毛澤東親自刪掉了悼詞中關于陳毅"有功有過"的表述。他對陳毅的夫人張茜說:陳毅是位好同志!
這是毛澤東一生中參加的唯一一次黨內(nèi)同志的追悼會。這個舉動,說明了一切。
在毛澤東心里,陳毅不僅是一個優(yōu)秀的革命者,更是一個值得信賴的戰(zhàn)友,一個性情相投的朋友。
![]()
《——【·結語·】——》
陳毅為什么能得到毛澤東的器重?三次關鍵選擇給出了答案。
主動認錯需要勇氣,說明他有黨性;讓權給能干的人需要胸懷,說明他有大局觀;文學才華和豪爽性格則讓兩人成為精神上的知己。
這些品質放在今天依然值得學習。陳毅用自己的人生詮釋了這個道理,也因此贏得了一代偉人的信任和尊重!
信息來源:
1. 《古田會議決議》,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人民出版社
2. 《陳毅傳》,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當代中國出版社
3. 《毛澤東年譜》,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中央文獻出版社
4. 《淮海戰(zhàn)役史》,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編,解放軍出版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