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比特幣崩盤,就像一場大風暴,但中國因為早就建好了堅固的“金融防風林”,所以基本算是“隔岸觀火”,沒受什么直接沖擊。下面咱們就聊聊這事兒。
![]()
中國為何能“獨善其身”
簡單說,這次崩盤對中國經濟直接影響很有限。這主要得益于中國提前采取了一系列嚴格的監管措施。
其一、比特幣交易和挖礦在中國早就被嚴格限制。中國早在2017年就清理了境內的虛擬貨幣交易平臺,2021年更是明確虛擬貨幣相關業務活動,屬于非法金融活動,并全面清退了比特幣挖礦產業。
到2025年,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數據表明,中國境內已基本不存在比特幣挖礦活動,境內用戶持有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的規模較巔峰時期下降了99.7%。也就是說,比特幣在中國幾乎已經“熄火”了。因此,它價格再怎么暴跌,也很難直接沖擊到我國的金融系統和普通老百姓的財產安全。
其二,其他正常投資者,得到了中國的有效保護。由于早就切斷了主要的交易渠道,國內普通投資者大量參與比特幣炒作的土壤已不復存在。這就像提前給可能暈車的人吃了暈車藥,外面風浪再大,車里的人也能比較安穩。
![]()
以前我們的決策被印證了嗎?
回過頭看,中國當初堅決清理比特幣交易和挖礦的決策,確實顯示出了前瞻性。
避開金融風險。比特幣價格劇烈波動,2024年一度從高點下跌超過50%。如果當初放任不管,這種波動很可能通過機構投資和個人炒作,傳導到國內金融市場,影響穩定。提前“拆彈”,我們穩固的守住了金融安全的底線。
中國禁止比特幣挖礦,從根本上符合綠色發展的基本理念。比特幣挖礦是耗電大戶。到2025年,中國境內比特幣挖礦活動基本清零,每年因此減少的碳排放量約達4000萬噸。這完全符合我們“雙碳”的目標。
引導技術脫虛向實。關停礦場、清理交易平臺,促使國內的區塊鏈人才和公司,紛紛轉向開發供應鏈金融、數字身份等,能服務實體經濟的區塊鏈解決方案。這讓技術發展回到了更健康的軌道上。
所以,說一句“咱們當初果斷切割這步棋看得很準,做對了”,并不為過。
![]()
中國數字人民幣不受影響
這次比特幣崩盤,對中國的數字人民幣發展,基本沒有影響。數字人民幣和比特幣完全是兩碼事。
兩者本質不同。數字人民幣是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法定貨幣,有國家信用背書,價值穩定,主要替代的其實是咱們平時用的現金(M0)。比特幣則是一種投機性很強的虛擬商品,沒有價值支撐。
數字人民幣的發展路徑清晰。數字人民幣有自己的發展節奏和規劃。目前試點已在17個省(區、市)開展,累計開立的錢包數量巨大,應用場景也越來越豐富,從民生消費到政務服務,甚至跨境貿易都在探索。它的目標是提高支付效率,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甚至助力人民幣國際化。
可以這么說,比特幣那邊風急浪高,數字人民幣這邊依舊按照自己的藍圖穩步推進,該發展發展,該試點試點。
![]()
展望未來,中國的路徑應該會更清晰
對比特幣嚴監管仍是主基調。只要其投機、洗錢等風險本質不變,中國嚴控的立場大概率會持續。
對區塊鏈技術,我們繼續鼓勵進一步與實體經濟有機結合。政策是明確支持區塊鏈技術在供應鏈管理、版權保護、政務服務等實實在在領域的應用創新的。
對數字人民幣要加快推廣和場景創新。未來,數字人民幣的應用場景肯定會更豐富,跨境支付可能是重點發力方向之一,這有助于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地位。
總的來看,這次比特幣崩盤,對中國經濟沖擊不大,反而印證了中國此前,對比特幣相關活動實施嚴格監管政策的前瞻性和正確性。而中國的數字人民幣發展,則會繼續按照自身的邏輯和節奏穩步前行,基本不受這類虛擬資產波動的影響。
這就好比一條熱鬧但風險高的投機小道,和一條我們自己穩扎穩打修建的數字金融大道。風暴來了,小道上的人人仰馬翻,而我們在大路上走得穩穩當當。核心還是那句話:金融要服務實體經濟,而不是成為投機狂歡的舞臺。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