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冷戰以來,歐洲在安全上對美國建立了根深蒂固的依賴關系。2022年烏克蘭危機爆發至今,這種安全依賴更是暴露無疑。很多歐洲人深刻質疑,沒有美國,歐洲的援烏抗俄政策能維持多久,一度聲稱“北約腦死亡”、提倡戰略自主的法國總統馬克龍也被迫承認北約是歐洲安全的支柱。特朗普重返白宮后,盡管其對俄曖昧、對烏嚴厲、對歐輕視的政策促使歐洲呼吁“自力更生”,然而,歐洲政界長期形成了安全上搭美國便車的政策邏輯與慣性,心理依賴難消,加之客觀上歐洲對美安全依賴不僅存在時間長、涉及領域廣,而且相關利益盤根錯節,歐洲推進防務自主建設、降低對美依賴方向正確,但道阻且長。
![]()
2025年7月21日,美國17年來首次在英國部署了數枚B61-12型核彈。圖為核彈部署地英國皇家空軍萊肯希思基地。
采購的美國武器存量多,增量也多
美國的武器系統在歐洲部署廣泛、遍地開花。在戰斗機和導彈這類技術密集型的先進軍工產品方面,歐洲對美國的依賴程度尤其高。根據英國國際戰略研究所《2025年軍事平衡報告》數據,當前歐洲軍隊中46%的現役戰斗機來自美國,51%是歐洲本土產品。美國導彈系統優勢更為明顯。數據顯示,歐洲現役的地對空導彈系統中美國貨占比高達42%,歐洲本土的占比僅為32%。在火炮和裝甲車這類技術相對成熟且使用周期長的傳統武器系統方面,歐洲自身的產品較為普及,不過美國貨的比例也不容小覷。源自歐洲的火炮占比59%,來自美國的占比23%。源自歐洲的裝甲車占比66%,來自美國的占比24%。
歐洲近年來從美國采購的武器數量呈上升趨勢。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今年3月公布的數據顯示,較2015~2019年,2020~2024年間歐洲北約成員國武器進口量增加一倍多,其中自美國進口的占64%,上升了12個百分點。這折射出歐洲對美國的武器依賴具有存量與增量均多的特點。
在大量購買美國武器的影響下,歐洲內部合作受到嚴重沖擊。據統計,過去五年,歐盟、英國、挪威和瑞士共從美國購買超過1.5萬枚導彈、2400輛裝甲車和340架飛機,這一數字遠超歐洲國家間的相互購買量。2024年美國至少向歐洲交付了38架F-35戰機,對象包括比利時、丹麥、意大利、英國等至少七個國家。然而,同年法國“陣風”戰機的歐洲內部交付記錄僅有一筆,即向希臘交付了六架。雖然塞爾維亞在2024年也簽約購買,但當年并未交付。導彈方面,自2020年以來,歐盟、英國和挪威采購的導彈總量中只有不到10%來自歐洲內部交易。這種趨勢疊加歐盟近期在與美國貿易協議中承諾“大量購買美國軍備”,歐洲當前激增的國防經費很可能進一步鼓了美國軍工企業的腰包,歐洲對美國武器的依賴程度在未來數年恐怕還會有所上升。
常規威懾和核威懾中的美國作用難以替代
冷戰期間,在歐駐扎的美軍巔峰時期達47.5萬人。根據美國歐洲司令部數據,今年初,美國在歐駐扎近8.4萬名士兵。一般而言,美國駐扎在歐洲的部隊主要有四種形式:一是常駐部隊,長期駐扎在歐洲,是美國駐軍的主體。二是輪換部隊,即為特定任務和事件在歐洲短期部署的部隊,當前主要執行的行動有北約的“增強前沿存在”和“大西洋決心”。三是國民警衛隊國家伙伴關系計劃,旨在幫助有意加入北約的前蘇聯加盟共和國進行軍隊改革,目前美國已與29個國家建立該伙伴關系。四是為在歐洲參加訓練演習而臨時駐扎的部隊。
伴隨大規模駐扎美軍的是美國在歐洲各地設立的軍事基地和設施。根據美國防部公布的批準基地名單(不完全統計),美國在歐洲大陸設有超過40個軍事基地(主要指規模在10英畝或價值1000萬美元以上的大型軍事基地,不包括美軍能夠使用的小型軍事設施等),從格陵蘭島西北部一直延伸到土耳其與俄羅斯邊境。其中,大部分基地集中在中歐,主要包括德國(駐扎3.87萬美軍)、波蘭(駐扎1.4萬美軍)、意大利(駐扎1.26萬美軍)和英國(駐扎1萬美軍)。美國歐洲司令部總部位于德國斯圖加特。許多基地還滿足北約的互操作性標準,這意味著緊急情況下美軍可以與北約成員國“并肩作戰”。根據《紐約時報》數據,目前歐洲承擔了34%的美軍軍事基地費用,每年大約25億美元。美國駐軍對歐洲維持常規威懾能力至關重要。布魯蓋爾研究所報告分析,若要在沒有美國支持的情況下抵御俄羅斯,歐洲至少需額外增加約30萬軍力,為此,至少需1400輛新的主戰坦克和2000輛步兵戰車,這將超過法、德、意、英四國現有陸軍裝備總和。此外,歐洲每年須生產約2000架遠程無人機。
美國還在北約的指揮架構中發揮主導作用。根據安排,美國歐洲司令部司令同時兼任北約歐洲盟軍最高司令。自北約成立以來,這一北約軍事上的最高首腦一直由美國四星上將擔任。而北約秘書長雖然按照慣例由歐洲人擔任,但只是一個“文職首長”,主要負責外交和政治協調,不具有軍事實權。北約的這種指揮框架使得歐洲軍隊始終在美國領導層的控制之下,其行動始終與美國戰略優先事項保持一致。自特朗普第二任期以來,曾有媒體披露其有意將北約歐洲盟軍最高司令一職讓給歐洲。但目前看,歐洲無一國軍事首長有能力排除眾議擔任此職。因此,北約軍事指揮權未來恐怕仍將牢牢把控在美國手中。
美國在核威懾領域的作用更是不可替代。冷戰期間,美國通過北約建立了核共享計劃,作為集體防御機制的核心,將部分核武器的控制權有條件地轉讓給北約無核盟友,從而把美國核武器的保護傘延伸至了歐洲防區。第一批戰術核武器于1954年運至歐洲,1966年北約還成立了協調核政策的核計劃小組。20世紀70年代,美國曾在歐洲部署約7000枚核武器。然而,美國雖然美其名曰“核共享”,但事實上對自己的核武器擁有絕對的決定權,因此美國的核保護傘一直都是其對歐洲進行政治控制的重要籌碼,也是歐洲對美國安全依賴的最主要支柱。就算英國擁有自己的核力量,但其運載依賴的“三叉戟”潛射彈道導彈由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制造,導彈的維護和整修也依賴美國完成,因此事實上并不完全獨立。法國目前擁有約290枚核彈頭,數量上和美國(約3700枚)、俄羅斯(約5977枚)不在一個量級,且其核武部署范圍有限,難以形成有效威懾。美國外交關系委員會報告透露,美國戰術核武器部署在比利時、德國、意大利、荷蘭和土耳其五個北約成員國的六個基地中,約有100枚B61戰術核彈。近期,歐洲尤其是英、法兩國開始討論建立歐洲自身的核保護傘,馬克龍不僅多次提及歐洲共享法國的核保護,還與英國簽署了《諾斯伍德宣言》,明確雙方將進行核協調,但現階段這只是一種具有政治意味的整合,距離作戰整合還很遠,歐洲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仍將依賴美國的核保護。
“軟依賴”不易斷絕
這種“軟依賴”一方面體現為歐洲裝備自主權的空心化,即依賴美國對先進作戰系統的維護、軟件更新和作戰授權。以F-35戰機為例,很多歐洲國家盡管將其列裝為空軍主力,但并未完全擁有它的所有權和使用權。作為聯網能力較強的戰機之一,F-35需時刻與機外傳感器網絡交互,作戰數據自動上傳至美國服務器,完全依賴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定期軟件更新,且必須使用美國批準的武器系統。名義上的所有權掩蓋了背后美國對關鍵能力的持續控制,歐洲對美國的各類“軟依賴”越來越不可替代。近期,一些歐洲國家雖不相信美國會在它們違背美國意愿時對歐洲的武器裝備“一鍵關機”,但嚴重懷疑美國會通過停止軟件更新或提供備件、維護支持來讓歐洲購買的美制裝備事實上停擺。正因F-35的這一特性,很多歐洲國家并不單純將購買它當成是僅購買戰斗機本身這么簡單,其實是在為美國主導的F-35的配套系統付費。這客觀造成了歐洲對美國安全依賴的螺旋式上升。
另一方面體現為能力落差下情報主權的一定“讓渡”。長期以來,歐洲情報能力的建設一直以美國為核心依托,其對“五眼聯盟”“九眼聯盟”“十四眼聯盟”等梯次化情報共享機制的依賴很深,自身情報能力難以望其項背,烏克蘭危機的前線形勢也證明歐洲的情報能力與美國完全不是一個量級。美國事實上也牢牢掌控了歐洲情報偵查能力的“命門”。如很多歐洲國家軍隊都配備由美國通用原子公司制造的“死神”無人機,該無人機不僅必須依賴美國的衛星通信和軟件支持,其武器掛載還需經美國許可。一些歐洲安全專家甚至認為,歐洲的情報偵查設備“事實上被抵押給了美國,其有效性以與美國合作為前提”。
此外,歐洲在安全上對美國最深層次、最難斷絕的,是心理上的依賴。長期搭美國的安全便車,歐洲早已形成了政策慣性和路徑依賴。這種心理很難根本消除,也同樣會阻礙歐洲防務自主的步伐。
免責聲明:本文轉自世界知識,原作者呂蘊謀。文章內容系原作者個人觀點,本公眾號編譯/轉載僅為分享、傳達不同觀點,如有任何異議,歡迎聯系我們!
轉自丨世界知識
作者丨呂蘊謀
研究所簡介
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IITE)成立于1985年11月,是隸屬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非營利性研究機構,主要職能是研究我國經濟、科技社會發展中的重大政策性、戰略性、前瞻性問題,跟蹤和分析世界科技、經濟發展態勢,為中央和有關部委提供決策咨詢服務。“全球技術地圖”為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官方微信賬號,致力于向公眾傳遞前沿技術資訊和科技創新洞見。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小南莊20號樓A座
電話:010-82635522
微信:iite_er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