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看這張圖上,4號樓2單元門口畫的小太陽,是獨居的陳奶奶家,她怕黑,我每次走訪都特意幫她檢查門口路燈;那邊畫著扳手的,是老張家,他家水管總漏水,我記著定期幫他聯(lián)系維修。”9月11日,哈爾濱市香坊區(qū)文體中心三樓劇場內,海富社區(qū)網格員王美儀舉著自己手繪的網格地圖,向臺下聽眾講述地圖里藏著的“民生小事”。當天,香坊區(qū)“講好網格故事”大賽舉行,來自全區(qū)12個街鎮(zhèn)的優(yōu)秀網格員代表同臺競技,用一個個真實故事,展現基層治理的“溫度”與“精度”。
本次活動由香坊區(qū)委社會工作部和區(qū)總工會聯(lián)合主辦。此前,全區(qū)網格員已完成首輪“手繪網格地圖”繪制,從門牌號、重點人群住址,到便民服務點、矛盾隱患點,都被一一標注在地圖上。此次比賽,是在“摸清家底”的基礎上,讓網格員們分享運用培訓所學解決實際問題的經歷,從矛盾調解技巧到應急處置流程,從政策宣講方法到民生需求響應,每個故事都是基層工作的鮮活注腳。
“在一次日常走訪中,我發(fā)現網格內的低保戶姜叔因腦梗后遺癥生活無法自理。她的女兒在外地實習,無力照顧。我們立即開啟‘雙線行動’,白天輪流送飯送水,晚上協(xié)調鄰里共同照看,同時在一周內聯(lián)系了全市10多家養(yǎng)老院和醫(yī)院,反復溝通他的情況,最終康仁醫(yī)院同意接收他入院。”新地社區(qū)網格員耿丹分享了她作為“居民生命擺渡人”的故事。“送姜叔入院那天,看著他泛紅的眼眶,我深深感到了這份工作的力量和意義。”耿丹的故事剛講完,臺下就響起了掌聲。
“網格工作的價值就藏在解決問題的‘笨辦法’里。”安埠小區(qū)社區(qū)網格員吳陽陽講述了她耗時數月為老舊樓棟更換銹蝕水管的經歷。面對因樓齡太老、沒有圖紙的問題,她上報街道、反復協(xié)調自來水公司和物業(yè)、挨家挨戶做工作,最終在區(qū)住建局指導下成功施工。“看著新主杠接好,居民王阿姨激動的說‘這下總算能睡個安穩(wěn)覺了!’那一刻,所有的奔波都值了。”
競賽現場,選手們都以“背景、行動、成效、啟示”為邏輯主線,將專業(yè)技能融入故事講述。有的網格員總結出“三問走訪法”,進門先問“最近有啥需求”,聊天時問“生活上有啥困難”,離開前問“對社區(qū)工作有啥建議”;有的摸索出“矛盾調解三步法”,先耐心聽雙方訴求,再找問題癥結,最后用通俗易懂的話講道理。這些從實踐中磨出來的方法,被臺下不少網格員認真記在筆記本上。剛入職不久的建北社區(qū)網格員彭博聽得格外認真,筆記本上記得密密麻麻。“這些方法太實用了,全是‘干貨’!”他感慨道,“比如‘三問走訪法’,直接給了我們新人和居民打交道的‘話匣子鑰匙’;‘調解三步法’像一張清晰的地圖,告訴我在矛盾面前該怎么一步一步走。這些經驗解決了我們新人最大的困惑——知道理念但不知道具體怎么做。回去我就用起來!”
“這次‘講好網格故事’,不是一場簡單的技能比武,更是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透視鏡’。”香坊區(qū)委社會工作部部長潘曉濤說,“我們推動手繪地圖,是為了讓網格員‘腳下有泥’,摸清轄區(qū)每一戶的情況;組織講故事,是為了讓好經驗流動起來,讓更多人知道網格不是紙片上的劃分,而是家門口的服務。本次參賽的12位選手都是各街鎮(zhèn)的優(yōu)秀代表,他們的故事,就是香坊區(qū)基層治理‘接地氣、暖人心’的最好證明。”
據悉,本次競賽中獲獎選手的優(yōu)秀故事,將被匯編成《網格培訓成果案例集》,作為后續(xù)網格員培訓的補充教材,讓“好經驗”真正轉化為“好服務”。下一步,香坊區(qū)還將圍繞“網格+”專項行動推出系列舉措,讓網格服務“精準對接民心”。
“基層治理的‘最后一公里’,靠的就是網格員一步一步走出來的。”潘曉濤說,“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活動,讓更多人看見網格員的堅守,也讓網格成為連接黨委政府和群眾的‘連心橋’,讓服務真正走進居民心坎里。”
比賽雖已結束,但網格里的故事仍在繼續(xù)。每一天,這些身穿紅馬甲的身影依然穿行在樓宇之間,用手繪的地圖、用真誠的腳步,繼續(xù)書寫著這座城市的溫度。
來源:香坊區(qū)委宣傳部供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