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二大會址紀念館 編著 —
暗夜星火
黨章誕生地的
初心故事
![]()
![]()
紅色文化基因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內核和政治標識。賡續紅色血脈、傳承紅色基因是當代青少年的必修課。
靜安區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留下了眾多的革命舊址和遺址,被譽為“紅色靜安”。根據最新的普查和統計資料顯示,靜安區共有重要紅色革命舊址、遺址106處,其中紅色場館11處。
滾燙的青春和黨的發展、國家興亡、民族復興緊密聯系在一起,穿越時空和今天年輕的你我在靜安這片熱土上交匯。
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希望這本嚴肅活潑的黨史讀物能夠從思想深處打動人心,傳頌偉大精神、傳承紅色基因、傳遞光榮夢想,讓廣大讀者,尤其是青少年在黨史學習教育中“燃”起來,不負韶華、不負時代,書寫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的青春篇章。
中小學生“四史”學習的生動讀本
重回初心之地,感悟紅色精神。
![]()
《暗夜星火——黨章誕生地的初心故事》
中共二大會址紀念館 編著
978-7-5760-5836-9
68.00元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25年8月
本書以位于上海市靜安區的中共二大會址紀念館、中共中央軍委機關舊址紀念館、中共中央秘書處機關舊址、中共中央特科機關舊址、平民女校等紅色遺址遺跡,以及在革命年代與這些建筑息息相關的人物,如陳獨秀、彭湃、李達、丁玲、向警予等革命先輩,以及他們在這些建筑里發生的事跡等為切入點,以點帶面,講述中國共產黨在創建過程中的奮斗故事,給青少年的黨史學習教育提供豐富教材,以激勵年輕一代即使在惡劣艱苦的條件下依然要堅持真理、堅守理想。
作者簡介
本書主要作者擔任中共二大會址紀念館研究室負責人,長期從事黨史研究和黨史成果轉化工作,曾榮獲上海市五四青年獎章,曾多次承擔省市級課題,撰寫多篇專業論文,已出版著作有《騰蛟起鳳——中共二大歷史影像圖錄》(榮獲上海黨史類著作優秀獎)、《嶄新局面——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陳列》等。
目錄
首部黨章誕生地 / 倪娜 孫曉芳
引言:探尋老房子的前世今生
輔德里:點亮明燈,指引方向
建章展初心:首部《中國共產黨章程》的誕生
承前啟后的他們
為有犧牲多壯志 / 葛尹
引言:探尋老房子的前世今生
經遠里:軍史豐碑地
戰斗的他們
于無聲處聽驚雷 / 陳蓀毓 倪娜 趙晨雯 楊閩
引言:探尋老房子的前世今生
文余里:黨的秘密工作總樞紐
修德坊:筑起一座“紅色堡壘”
探尋老房子的前世今生
來到上海的市中心,在延安高架旁的綠地中佇立著這樣兩排石庫門。黝黑的實木宅門、斑駁的清水墻面、精美的雕花門楣定格了20世紀初申城百姓的生活畫面,鐫刻著永不磨滅的紅色記憶。這里是南成都路輔德里625號(今老成都北路7弄30號)。
![]()
中共二大會址紀念館南立面
南成都路輔德里625號屬于聯排式石庫門舊式里弄建筑,由開發商郭福庭(音)籌建,由新瑞和洋行(Davies & Brooke Architects)的英國建筑師覃維思(Gilbert Davies)、蒲六克(J. T. Wynward Brooke)設計,1916年竣工。全部建筑一組四排,包括沿南成都路店鋪,共76個單元。中共二大會址所在的石庫門建筑為當時黨的宣傳工作負責人李達的寓所,也是人民出版社編輯部舊址所在地。1922年7月16日,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這里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12位黨員代表當時全國195名黨員,在這里定綱領、制章程,為崎嶇漫長的中國革命之路點燃了一盞明燈。
![]()
中共二大會址紀念館東門
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開幕,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在中共一大上當選為中共中央宣傳工作負責人的李達與妻子王會悟就居住于輔德里。在這里,李達和王會悟的第一個孩子出生。萬家燈火,飯菜飄香,他們一家人過著平常卻又不平凡的日子。
也是在這里,那樓梯拐角處,一組書櫥、一張書桌和一臺油印機。李達筆耕不輟、廢寢忘食,用短短一年的時間編輯出版了多種革命理論書籍,在這幾近黑暗的年代,探索著救亡圖存的根本道路。這些書籍的封面上印制著這樣一個名字——人民出版社。
還是在這棟老房子里,1922年的盛夏,陳獨秀、李達、蔡和森等12位代表圍坐在八仙桌前,他們承載著中國人民的希望,肩負著民族存亡的重擔。他們在歷史的迷霧中,撥云見日,燃起了中國革命最初的星星之火;在苦難的陰霾中,不懈探索,挺起了中華民族奮起的不屈脊梁。這里是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第一次全體會議的召開地,也是首部《中國共產黨章程》誕生的地方。
1922年11月,中共二大召開后不久,李達應毛澤東之邀赴湖南自修大學任教,會址自此長期作為居民住宅,深藏鬧市,鮮為人知。
1954年2月,上海市革命歷史紀念館籌備處的同志根據中共上海市委的指示,開始對黨的二大會址進行尋找和踏勘。他們根據李達、王會悟夫婦的回憶,找到了南成都路輔德里625號(今老成都北路7弄30號),并進行了調查了解。他們訪問了輔德里的老居民,去上海市檔案館查閱工部局歷史檔案,核對門牌號碼今昔變更情況。
![]()
1954年2月23日,李達給上海革命歷史紀念館的書信涉及中共二大內容
上海市革命歷史紀念館籌備處的同志把老成都北路輔德里7弄30號和7弄42號的房子拍了照片,寄給了李達、王會悟夫婦,請他們幫助辨認。1958年12月6日,李達給上海市革命歷史紀念館籌備處的同志回信,確認“輔德里30號(舊625號),和42、44號(舊632號A)正是當年我的寓所和平民女校校址。……30號樓下是客堂,有方桌一張和四個椅子,幾個凳子。樓上是我的臥房兼書房”。并且,李達還詳細回憶了當年室內的家具擺放情況。
王會悟看了照片“感到非常親切”,“引起了許多寶貴的回憶”。她也確認“南成都路輔德里625號是當年李達的寓所,正是中共二大會址和第一個人民出版社的所在地”。為了說明情況,她還專門“請人描了兩張草圖,并畫了湖南篾簍子、自轉椅、書架、床鋪等圖樣,隨信附上”。不久以后,李達來到上海,親自前往老成都北路輔德里7弄30號和7弄42號勘認,確認無誤。
![]()
王會悟信函附件
1959年5月26日,上海市人民委員會把中共二大會址列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1977年12月7日,上海市人民政府重新予以公布。2002年6月30日,中共二大會址紀念館(含平民女校陳列)建成并于次日正式對外開放,2009年5月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2013年3月,中共二大會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讓我們跟隨先輩足跡走進這幢老房子,去傾聽這里的歲月故事,探尋這里的偉人初心……
本文節選自《暗夜星火——黨章誕生地的初心故事》引言
圖片來源:《暗夜星火》圖書內頁
黨章誕生地的紅色故事分享會
![]()
嘉賓
尤瑋
中共二大會址紀念館黨支部書記、副館長(主持工作)
倪娜
中共二大會址紀念館研究部(黨章研究中心辦公室)主任
時間
8.16(周六)9:15-10:15
地點
上海展覽中心書展主會場
(延安中路1000號)中心活動區
活動簡介
賡續紅色血脈,傳承紅色基因。本次分享會將會介紹圖書創作的整體構思和特點亮點,講述中共二大、中央軍委、中央秘書處、中央特科等場館的具有代表性的故事和人物,引導青少年深入了解上海——黨的誕生地的紅色文化,使紅色基因滲進血液、浸入心扉。同時還會介紹即將開啟的線上線下活動,激發紅色文化生命力。
制作:洪浣琪
關注并設為星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