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孫志亮 王輝
20世紀50年代末,經歷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無錫經濟得到了強勁的發展。運河作為經濟發展的水運大動脈、貨物運輸的重要通道,推動著無錫城市快速發展。同時,經濟發展帶來了水運量的增加,運河上貨物運輸十分繁忙,運河運輸能力和現狀需求的矛盾日益顯現。特別是原江尖至下甸橋區間屬七級航道,河窄、橋多、彎多、河淺、水急,多處節點都已經嚴重制約航運的發展,交通事故頻發,堵航礙航情況時有發生。比如,當時南門跨塘橋凈空高度僅2.2米,每逢汛期60噸以上船只就難以通行。
![]()
古運河河道一度狹窄不堪
此時的無錫,面臨著運河水運承載能力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困境,亟需升級運河航道。當時有兩種選擇:一是通過拓寬、整治等方式改造古運河,適應航運發展需要。二是開挖新運河,提升運河的運輸功能,滿足航運發展,優化城市布局。
考慮到運河的保護傳承利用需要,無錫于20世紀50年代開始著手開展運河規劃編修,規劃提出對運河城區段采用建新留舊的設想,在保留古運河的同時,開挖新運河。
1958年,國家正式批準了大運河無錫市區段改造方案,隨后,無錫舉全市之力開挖新運河。新運河從黃埠墩到下甸橋,長11.24千米,以梁溪河為界南北分別為7.2千米和4.04千米。整個工程分兩個階段實施。
![]()
開挖新運河
第一階段從1958年10月開始,無錫市組建大運河工程指揮部,抽調市、縣兩級162名干部和技術人員參加指揮部工作,動員了2萬多民工投入施工。11月底前完成梁溪河至下甸橋段測量和拆遷工作,共拆遷居民1403戶、工廠27家、倉庫3個、商店23家、變電所1座、工人宿舍3處,拆除樓房316間、平房1520間、草房557間,征用土地1900畝,賠償費用108.3萬元。
由于當時的生產力較為落后,機械化水平很低,工程缺少機械設備,基本靠人力肩扛手提。新運河梁溪河至下甸橋段按六級航道標準施工,底寬16米,水深2.5米,邊坡1:37,至1965年秋挖成通航,并建紅星橋、金星橋、下甸橋三座公路橋。隨著這段新運河的通航,來往船只可避開古運河城區主要擁堵段。京杭運河無錫段改由江尖經西門橋、西水墩、梁溪河轉向新運河至下甸橋匯入大運河。
![]()
眾志成城開新河
第二階段從1976年開始,開挖4.04千米的黃埠墩至梁溪河段,動用人力上萬名,按四級航道標準施工,河底寬60米,口寬90米,水深2.5米,新建凈空高度7米的橋梁2座,開挖土方170萬立方米,新建駁岸8000余米。
開挖新運河,傳承了大運河工程精神。從上世紀50年代末開始,一直延續到80年代初,成千上萬的無錫人民堅持不懈、持續不斷地為開挖這條運河流汗出力。1983年12月7日通航當天,新運河上舉行了隆重的通航典禮,由3只航道監督艇為前導,“太湖”“梅里”“湖越”3艘客輪、32條鋼駁船組成的2個貨運船隊,以整齊的隊列,在樂曲和鞭炮聲中,首次通過新運河上的錫山大橋和梁溪大橋,無錫人民歡欣鼓舞。
![]()
1983年12月7日新運河全線通航(無錫日報)
自此,新運河取代古運河,成為了大運河無錫城區段主航道。和古運河相比,新運河河面寬增加了4到5倍,大型船只往來無礙,船隊經過城區僅需1.5小時,比原來節省了3/4以上的時間。每天平均可通過運輸船隊400多個,單放船1200余艘,通過總噸位達11萬多噸。由于水運物資成本低廉,每百噸貨物的運費還不到汽車運輸的四分之一。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大運河無錫段貨運量增長迅猛,推動了無錫水上航運業的發展。1984年,全市社會運輸船舶達9萬多艘,總馬力突破10萬匹,其中市航運公司占到總貨運量的三分之一。
1984年,京杭運河無錫段開始全線升級為四級航道,2007年,又開始升級為三級航道。在京杭運河全線拓寬為四級、三級航道的階段,沿線城市中唯有無錫一邊另辟新運河,一邊完整保留古運河。面對著古運河水運承載能力不足的問題,無錫按照新舊并存的發展保護理念,在不廢棄古運河的前提下,建新運河分流古運河的航運壓力,為古運河的傳承保護提供了重要的基礎條件。這一創舉,開啟了中國大運河保護的新模式。
1985年,無錫85%的工商企業原材料和產品進出依靠水運,運河水運量占社會總貨運量的70%,比新中國成立初期增長了17.5倍,客運量增長了48倍,形成了集水上貨運、客運、旅游的多層次航運網絡,成為長江南北的貨物集散地、蘇南地區的航運交通樞紐。1988年,無錫運河航運量達6400多萬噸,客運量達30萬人次。
![]()
新運河風光(陳平 攝)
1997年,新運河全線達到四級航道標準后,京杭運河無錫段能通過500噸級以上的船舶,年通過量提高到1億多噸。此后,在不斷升級新運河航道的過程中,無錫市區運河年通過能力由2003年的1.53億噸增至2011年的2.96億噸,是滬寧高速公路無錫段貨運能力的4倍多,成為直通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內河集裝箱集疏運主航道。當前,在全省的統一部署下,新運河又在進行新的改造提升,以繼續服務好無錫這片運河福地。
新運河大大改善了無錫的水運和水利條件,提高了通航、泄洪和農田灌溉能力,也深刻影響了無錫城市發展的結構和形態。一方面,新運河替代了無錫古運河過去的水上貨運功能,大大減輕了古運河的通航壓力,讓古運河能得到更好地傳承利用。另一方面,市區狹窄河道的束水現象基本解決,大大縮短了無錫北部城區澇水入太湖的距離,新運河成為無錫汛期重要的泄洪通道,有效改善了城區的排水條件。
新運河的開挖,既為無錫山水城市建設拓展了空間,又為古運河的保護傳承利用創造了更好條件。新運河開通后,原大運河無錫段自蓮蓉橋、工運橋、亭子橋、跨塘橋、清名橋至下甸橋段被稱為“環城古運河”,簡稱“古運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