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日報記者 宋德松
4日傍晚,家住天津市和平區金倫公寓的居民劉先生,嫻熟地將車駛入小區旁新近開辟的停車場內。“以前下班晚點,就得在小區周圍轉上好幾圈,‘搶車位’是家常便飯。”他指著這片整齊劃一的停車區感慨,“現在好了,這40多個車位雖然不算多,但真是解決了我們這片居民的大難題。”
同樣感受到便利的還有游客李先生,“我們是來五大道旅游的,聽說這里也能停車就進來了,挺方便的。”在和平區核心地段的中國人壽金融中心地下停車場,李先生順利找到了車位。這個原本主要服務于樓宇內部的停車場,近日在多部門的協調努力下,騰出592個車位面向公眾開放。
他們口中的停車場,正是和平區2025年巧妙利用城市“邊角空地”、通過“非經營性資產轉經營性資產”(以下簡稱“非轉經”)模式新增的5處停車場中的兩處。這些看似零散的“小”工程,包括人壽金融地下停車場(592個泊位)、中海停車場(390個泊位)、金倫公寓(43個泊位)、金茂地上(30個泊位)及友誼賓館停車場(68個泊位),合計提供了1123個泊位,如同在城市肌理的縫隙中“繡”出了民生便利與空間效益。
同日16時30分,天津市衛生局幼兒園孩子家長高女士把車停到了民園廣場地下停車場:“民園免費讓我們家長停車,接送孩子真是方便多了。”針對和平區學校、幼兒園門口早晚高峰“停車難”的痛點,新學期開學后,民園廣場停車場拿出430個車位,在早晚高峰向家長免費開放。停車場負責人劉乃華告訴記者,現在每天都有大約300輛“家長車”使用這里的免費服務。不僅如此,通過和平交警支隊協調,停車場還和天津市口腔醫院打通系統,上線了天津首個“掛號同步約車位”服務,方便了患者就醫時停車。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面對中心城區普遍存在的“停車難”問題,和平區將盤活存量資源、彌補民生短板作為推動城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用“繡花功夫”回應群眾期盼,讓城市更有溫度與質感。
“高質量發展,不僅體現在‘高大上’的產業項目上,也體現在解決好百姓天天有感的‘關鍵小事’上。”和平區機動車停車管理辦公室主任張偉介紹,和平區以緩解“停車難”為目標,打出“非轉經”資源釋放、激活“邊角空地”、推行錯峰停車等組合拳。為精準疏通堵點,區領導多次帶隊深入街巷、企業,一一解決卡點,實打實地解決民生問題。鞍山道與南京路交口附近小區的30個閑置車位,也即將通過審批面向公眾開放。“城市治理理念的更新,涉及產權協調、場地改造、管理模式創新等多個環節,有助于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張偉說。
從困擾市民的“停車難”,到盤活資源的“巧解題”,再到群眾滿意的“暖心事”,和平區挖掘泊位的實踐,是城區精細化治理的一個縮影。“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要求我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緊緊抓在手上。”和平區城管委黨委書記、主任陳忠文表示,將繼續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問題,進一步挖掘區域內部停車資源,在拓展城市功能、提升生活品質上持續發力,讓高質量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市民。
來源:天津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