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第35屆中國新聞獎評選結果揭曉。來自全國各級各類媒體的377件作品獲獎。湖南廣電共有10件作品獲獎,其中一等獎3件,二等獎1件,三等獎6件:《因地制宜辦好老年食堂》獲評論一等獎,《大國文脈》獲系列報道一等獎;《停!湖南80臺風力發電機為候鳥讓路》獲消息二等獎;《以先輩之名》獲新聞專題三等獎,《馬王堆·歲月不朽之“驚世”》獲新聞紀錄片三等獎,《文脈賡續 何以湖南》獲重大主題報道三等獎,《非洲小伙的中國“糧”緣》獲國際傳播三等獎,《新建道路通而不暢,“堵”在哪?》獲輿論監督報道三等獎。與此同時,聯合制作的《人民路上為人民》獲重大主題報道一等獎,《長征的力量》獲系列報道三等獎。值得一提的是,《大國文脈》還被中國記協在今天的推文《祝賀!第35屆中國新聞獎評選結果揭曉》中點名表揚。

![]()
![]()
一等獎評論
《因地制宜辦好老年食堂》
讓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個幸福美滿的晚年,是全社會的共同愿望,也是習近平總書記一直以來的深切牽掛。對于老年人來說,看似簡單的吃飯問題,卻是生活中的一大難題。近年來,全國各地積極發展老年助餐服務,但不少老年食堂舉步維艱、難以為繼。
由新聞中心策劃推出的新聞評論《因地制宜辦好老年食堂》,緊扣“因地制宜”這個方法論,既有現實思考,又有比較研究,為不同地域從實際出發辦好老年食堂,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啟發。記者歷時兩個多月走訪調研,從城鄉選取最有代表性和說服力的案例,探尋因地制宜的創造性思路,以高度的責任感、生動的故事化敘述、敏銳的分析力和嚴謹的理性思考,引領全社會積極看待老齡化社會,傳遞的是尊老愛老的濃濃真情,折射的是改革探索的民生擔當。
![]()
![]()
一等獎系列報道
《大國文脈》
傳續精神命脈,點燃文化之光。由新聞中心創作的8集系列報道《大國文脈》,每集11分鐘左右,聚焦一批薪火相傳的文化守望者,講述他們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動人故事。
系列報道緊扣時代脈搏:解構《黑神話:悟空》讓中華文化現象級出圈的密碼,探尋敦煌研究院建院80年孜孜以求讓莫高窟“青春永駐”的故事,兼具文化感染力和新聞時效性;以新聞視角重構文化敘事:烏鎮與古為新、破除“千鎮一面”,書寫古鎮多元發展的嶄新路徑,建川博物館以史鑒今,將博物館辦成弘揚抗戰精神的大學校,兼具傳播力度與現實啟發性;以新時代語境透視文化守正創新:杭州文瀾閣《四庫全書》,年輕一代文博人用數字化讓古籍“活”起來,蘇州平江路,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非遺技藝煥發新彩……報道主題恢弘大氣,制作精益求精,為觀眾帶來了一場沉浸式的文化之旅,激發公眾的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
![]()
![]()
二等獎消息
《停!湖南80臺風力發電機為候鳥讓路》
聚焦湖南風電企業“為候鳥讓路”的生態實踐,新聞中心主創團隊以“千年鳥道”藍山縣云冰山為切入點,深入調研東亞一澳大利亞候鳥遷飛通道生態保護痛點,全景式呈現風力發電與候鳥遷徙的沖突與和解。
記者歷時半個月走訪林業部門、風電企業與科研機構,獲取權威數據與核心決策細節。在遷徙季深入風電場,蹲守拍攝候鳥遷徙實況,以多維視角還原政企協商、技術攻關的破局之路,凸顯“暫停風機兩月,守護生命千年”的生態倫理。作品以湖南風電企業生態實踐為樣本,引發全社會對“雙碳”目標下綠色發展路徑的深度思考。
![]()
![]()
三等獎新聞專題
《以先輩之名》
由新聞中心聯合策劃的《以先輩之名》共6期,每期20分鐘左右。主要講述了新時代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如何以老一輩科學家的科學精神為坐標,書寫新時代科學史的故事。報道主題鮮明,立意深遠,如實展現了“科學家精神”對后來人的影響,以及這些年輕的科技工作者,如何繼承先輩之志,勇攀科學高峰,創造一個又一個科學跨越新紀錄,點亮新時代的科學精神坐標的過程。
![]()
![]()
三等獎新聞紀錄片
《馬王堆·歲月不朽之“驚世”》
《馬王堆·歲月不朽》是由中共湖南省委宣傳部指導、湖南博物院特別支持,湖南廣播影視集團(湖南廣播電視臺)、山海APP、芒果TV、湖南衛視推出的紀錄片。作品突破常規范式,以湖南省博物館為敘事空間、馬王堆文物為敘事主體,融合繪畫與CG特效,讓文物“活”起來,是“文化和科技融合”的生動實踐。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等300余家主流媒體對該片進行關注報道,芒果TV全端播放量達2億次,在湖南衛視播出收視排名非劇類項目同時段省級衛視第一。
![]()
![]()
三等獎重大主題報道
《文脈賡續 何以湖南》
202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時指出:“悠久的歷史文化、厚重的革命文化、活躍的現代文化,是湖南增強文化軟實力的豐富資源和深厚基礎。”在這一重大新聞事件背景下,湖南都市頻道(風芒新聞)策劃推出重大主題系列報道《文脈賡續 何以湖南》,以短視頻的形態生動傳播習近平文化思想。報道共20集,每集5分鐘,以20個湖湘文化的生動側面,充分挖掘湖湘歷史文化的新聞素材,用有趣、有料、有見地的年輕語態,闡釋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湖湘文化的重要論斷。
![]()
![]()
三等獎國際傳播
《非洲小伙的中國“糧”緣》
為更好地在國際社會展現中國保障糧食安全的實踐和成效,廣播傳媒中心于全國土地日推出短視頻《非洲小伙的中國“糧”緣》。報道以非洲青年門杜的全新視角和“一粒米”的創新表達,聚焦糧食生產、耕地保護、鄉村發展等國際青年關心的問題,記錄門杜沿著習近平總書記足跡在港中坪村實地走訪、與中國農村青年對話的經歷,展示稻米機械化種植、精深加工助農致富的過程,彰顯中國經驗的世界影響力。
![]()
三等獎輿論監督報道《新建道路通而不暢,“堵”在哪?》
![]()
三等獎輿論監督報道
《新建道路通而不暢,“堵”在哪?》
由廣播傳媒中心制作的新聞專題《新建道路通而不暢,“堵”在哪?》,記錄了記者歷時一個月、深入341條“建而不通”新建道路調查,并通過多方協調推動道路移交提速的全過程。報道客觀全面,事實準確,勇于揭開社會問題的“牛皮癬”,當好人民群眾的“傳聲筒”,播出后獲廣泛好評,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應,進一步提升了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和公信力。
![]()
![]()
一等獎重大主題報道
《人民路上為人民》
由廣播傳媒中心聯合寧夏廣播電視臺、人民日報媒體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遼寧廣播電視臺、北京廣播電視臺、上海廣播電視臺、廣西廣播電視臺、沈陽廣播電視臺、常州廣播電視臺等全國75家媒體共同制作的報道《人民路上為人民》,緊扣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人民為中心”這一主旨,以“人民路”為獨特載體,創新運用“城市地標+典型人物+為民服務故事”的敘事方式,從白山黑水到天涯海角,從東海之濱到雪域高原......深度挖掘新中國成立75年來,各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動改革的生動實踐與成效,印證中國共產黨人 “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義” 的使命擔當,全景描繪人民路上百姓的幸福生活圖景,生動詮釋黨的為民情懷與奮斗精神。
該報道首創全國廣播頻率聯動人民日報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的協同機制,構建“音頻+視頻+圖書”三維傳播矩陣,形成覆蓋全國的立體化宣傳生態,并以原創主題曲《我們走在人民路》的年輕化表達,打破主旋律報道的刻板印象。
![]()
![]()
三等獎系列報道
《長征的力量》
在中央紅軍長征出發90周年之際,廣播傳媒中心與江西、福建、廣東、河南、湖北、廣西、貴州、云南、四川、重慶、青海、山西、甘肅、寧夏、贛州、于都等長征沿線其它各級新聞廣播聯合推出系列報道《長征的力量》。報道共15篇,以“歷史為經、現實為緯”,精心選取“小切口”展現“大主題”。“半條被子”續寫的魚水新篇等一個個可感知、可觸摸的體現長征精神的故事,將抽象的“長征力量”化作可觸摸的時代印記。這場跨區域、跨媒體、跨時空的聯合報道是感悟長征力量、走好新時代長征路的時代應答,也深刻彰顯了媒體的社會責任與價值引領。
![]()
湖南都市頻道征集新聞線索
遇到任何煩心事、委屈事
掃碼登記
我們記者將第一時間和您聯系
幫您解決問題!
編輯 | 沈易、劉栩蓉
一審 | 杜振裕
二審 | 許志強
三審 | 唐宏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