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軍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實施好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提升生態系統穩定性和可持續性。”這一重要論斷蘊含著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彰顯了繼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客觀要求和科學方法。我們要從科學內涵、原創貢獻、內在關系等維度深刻理解和把握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更加自覺地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不斷筑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態根基。
深刻理解科學的理論內涵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注重兼顧生態系統的完整性、自然地理單元的連續性、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以及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的科學性,從要素協同、目標協同、區域協同、政策協同等維度展現了科學的理論內涵,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了科學指引。
堅持要素協同,把自然要素看作一個有機整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是統一的自然系統,是各種自然要素相互依存而實現循環的自然鏈條”。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是普遍聯系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整個世界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整體。山水林田湖草沙并非獨立存在的生態單元,而是通過物質循環、能量流動、生物鏈網等相互連接,構成了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生命共同體。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把握生態系統的整體性規律,打破了針對單一自然要素的孤立治理模式,通過對自然要素協同治理,恢復并強化生態系統的結構完整性與功能穩定性。只有堅持要素協同,才能保證生態環境治理的科學性與長效性,達到增強生態系統循環能力、維護生態平衡的目標。這種以要素協同為特點的治理模式,既是對自然規律的遵循,也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從“被動應對”向“主動作為”轉變的重要路徑。
堅持目標協同,實現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相互促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的發展方式走到了盡頭,順應自然、保護生態的綠色發展昭示著未來。”經濟社會發展不能對生態環境竭澤而漁,生態環境保護也不是舍棄經濟社會發展的緣木求魚。生態系統在為人類提供生存空間的同時,也提供了人類生產、生活所必需的各類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若忽視生態環境保護,過度追求短期經濟增長,終將引發水土流失、氣候變化、資源枯竭等問題,反噬經濟社會發展的根基,經濟社會發展終將不可持續。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并非要求經濟社會發展給生態環境保護“讓路”,也不是讓生態環境保護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束縛”,而是通過系統治理,讓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形成“1+1>2”的協同效應。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要求我們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使綠水青山產生巨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
堅持區域協同,推進跨地域生態保護與協同治理。自然辯證法認為,自然界的聯系是普遍的、客觀的,任何一個生態單元都無法脫離與周邊環境的物質交換和能量交換而孤立存在。生態系統的核心要素如水、大氣、生物種群等具有天然的跨域流動特性,這種跨域性決定了分割的、碎片化的、以行政單元為界限的生態環境治理模式無法有效應對外溢性強的生態環境問題。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打破了行政區劃壁壘,注重推進跨地域生態保護與協同治理,通過區域協作解決跨越不同地區的生態環境問題,實現局部治理服務全局、全局治理帶動局部。以水污染防治為例,河湖生態系統是一個復雜的整體,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之間相互關聯、互相影響。治理好水污染,保護好水環境,需要全面統籌陸上水上、地表地下系統治理,從而達到最佳治理效果。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建議》提出“堅持環保為民,全面落實精準科學依法治污,更加注重源頭治理,強化減污降碳協同、多污染物控制協同、區域治理協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更加注重各地區、各部門、各行業、各領域的互動協作,體現了推進跨地域生態保護與協同治理的要求。
堅持政策協同,依靠不同治理主體運用多種治理工具。生態環境屬于公共物品,這一特點決定了單純依靠政府難以實現公共物品有效供給。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活動中,企業、公眾和社會組織等以不同形式廣泛參與,已經成為生態環境這一公共物品的重要供給者。因此,生態環境治理具有治理主體多元化、治理工具多樣化等特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從這一客觀現實出發,以系統觀念謀劃生態環境治理,破解治理主體的“條塊分割”與政策工具的“碎片化應用”問題,通過加強協同、明晰權責,促進政府、企業、公眾、社會組織等多方治理主體形成強大治理合力,實現法律、政策、標準、規劃、行業自律規范、市場調節機制等不同治理工具優勢互補,有力推動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生態環境治理的良好格局。
深刻理解豐富的創新貢獻
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并非簡單的治理技術革新,而是從思維方式、理論認識、制度體系到實踐路徑的全方位創新,既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又推動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生態觀與時俱進,彰顯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偉力。
實現理念引領,深刻轉變生態環境治理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貢獻了嶄新的治理理念,以其整體觀、系統觀打破了傳統生態環境治理中“碎片化”“單打一”的思維定式,推動治理理念從“片面治理”向“系統治理”轉變。以往的生態環境治理將山、水、林、田、湖、草、沙視為彼此獨立的治理對象,忽視生態系統自然要素間的內在聯系,經常導致治理一處、破壞另一處的惡性循環。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意味著要從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出發,統籌考慮各自然要素的相互作用,從系統工程和全局尋求新的治理之道,實現統籌兼顧、整體施策、多措并舉,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各管一攤,直接推動了工作方法的革新。比如,在治理規劃上,以流域(區域)為單元實施系統治理;在工作推進上,加強協同聯動,增強各項措施的關聯性和耦合性;等等。
推動理論創新,豐富發展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關系思想。馬克思主義認為,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系,自然物構成人類生存的自然條件,人類在同自然的互動中生產、生活、發展。我國自古以來就形成了豐富的生態智慧和文化傳統,古人把人看作自然界的一部分,主張天、地、人是一個整體,形成“天人合一”的思想,與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關系思想相互契合。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洞察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間的高度契合性,從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實際出發,鮮明提出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既傳承創新了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又推動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關系思想與時俱進,賦予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關系思想以鮮活生動的民族形式,在理論上實現了對西方以資本為中心、物質主義膨脹、先污染后治理的現代化發展道路的批判與超越,具有重要的理論創新意義。
促進制度完善,推動提升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水平。系統治理離不開制度支撐。一定意義上說,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的過程,也是促進生態環境治理制度不斷完善的過程。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制度建設貫穿生態文明建設進程,把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的要求切實體現到、貫徹到制度之中,有力推進了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比如,法律層面,在制定長江保護法、濕地保護法、黃河保護法、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生態保護補償條例》等法律法規時,都堅持生態優先,注重整體保護,把生態環境系統治理、綜合治理、協同治理的理念貫穿其中,使生態環境法律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政策層面,出臺實施《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等政策文件,完善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的體制安排和基礎制度,明確系統治理的目標、任務與實施路徑,推動整合各方資源力量,實現生態環境治理走向精細化、精準化,我國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
拓展實踐探索,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中國貢獻。新時代以來,為加強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我國采取一系列重大舉措,實施一系列重大工程,不斷豐富和拓展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的實踐探索。比如,開展52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累計完成治理面積超過1億畝,科學開展國土綠化行動,實施河口、海灣、濱海濕地、典型海洋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實現天更藍、水更綠、山更青。不少地方結合本地實際,有針對性地開展生態環境治理工作,形成了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的生動地方實踐。比如,為調節好水沙關系,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開展“十大孔兌”全流域綜合治理,總結出“山頂植樹造林戴帽子、山坡退耕種草披袍子、山腰興修梯田系帶子、溝底筑壩淤地穿靴子”的治理模式,有效降低入黃泥沙量,當地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的中國實踐,打破了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對立的困境,為全球可持續發展、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深刻把握若干重要關系
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是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應有之義。必須在治理理念、治理目標、治理方式、治理對象等方面把握好幾個重要關系,才能更好系統修復自然生態,讓美麗中國呈現多元之美、系統之美,為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美好家園。
在治理理念上,把握好當前和長遠的關系。從生態學理論看,生態系統具有顯著的“時滯效應”。以生物多樣性保護為例,物種對環境變化的生態反應會受到種群年齡結構、季節性變化、生物代謝過程等因素的影響,導致物種的生態反應與環境變化之間存在明顯時間間隔,種群結構與功能的恢復需要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過程。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必須準確把握當前和長遠的關系,既要立足當下,聚焦解決水土流失、荒漠化、石漠化等關系眼前生態安全與民生福祉的突出問題,一步一個腳印,積小勝為大勝;又要放眼長遠,充分認識到生態系統修復與穩定是一個長期過程,克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思想,牢固樹立“功成不必在我”的理念。在治理規劃上加強頂層設計,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把生態保護與修復的短期目標與長期戰略更好結合起來,創新體制機制,完善政策措施,把握節奏和力度,實事求是、循序漸進,做到久久為功,持續發力。
在治理目標上,把握好保護和發展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水平保護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只有依靠高水平保護才能實現。”發展與保護不是非此即彼的“單選題”,不是矛盾對立的關系,而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可以兼顧兼得、并行不悖。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一方面,要把資源環境的承載力作為發展的前提和基礎,自覺把經濟活動、人的行為限制在生態系統能夠承受的限度內,以綠色低碳轉型發展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另一方面,山水林田湖草沙也蘊含著豐富的生態價值、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要積極拓寬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推進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在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的過程中培育大量生態產品并推向市場,將生態優勢源源不斷地轉化為發展優勢。
在治理方式上,把握好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的關系。自然恢復一般指不依靠人工干預,主要通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自我凈化或者以最小化的人工干預措施達到生態恢復的目標。人工修復則是指主要依靠人工干預或誘導實現生態恢復。兩者都能使被破壞的生態系統獲得改善、恢復或重建,進而增強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維持生態系統健康,確保生態系統繼續發揮服務功能。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必須正確處理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的關系。充分尊重和順應自然,給大自然休養生息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依靠自然的力量恢復生態系統平衡。同時要看到,自然恢復也有其局限和極限,這為人工修復留下了廣闊空間。要綜合運用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兩種手段,因地因時制宜、分區分類施策,努力找到生態保護修復的最佳解決方案,不斷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
在治理對象上,把握好整體和部分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用途管制和生態修復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如果種樹的只管種樹、治水的只管治水、護田的單純護田,很容易顧此失彼,最終造成生態的系統性破壞。”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的整體和部分是互相依存、互相促進的。整體不是各個部分的簡單排列或線性疊加,而是復雜性、多樣性的生成和統一,具有各個部分在孤立狀態下所沒有的特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必須正確處理整體和部分的關系。如果不從山水林田湖草沙的全局和整體去考慮治理的內容和對象,就容易“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畸重畸輕、單兵突進、顧此失彼,甚至相互掣肘。要按照生態系統的整體性、系統性及其內在規律,統籌考慮山上山下、地上地下、岸上水里、城市農村、陸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的自然要素,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通過局部的重點治理帶動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更好以一域服務全局。
(作者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05日 13 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