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30日
由中國山東網、歷城區委宣傳部
共同策劃的
“機遇中國·外眼讀城”
2025外媒看濟南活動
走進濟南市歷城區
來自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巴基斯坦聯合通訊社、越南人民報
韓國京仁放送等境外主流媒體的
記者組成采訪團
先后探訪了
文創園區579百工集
華山風景區
親身感受濟南在城市有機更新
歷史文脈傳承
與生態修復融合方面的創新實踐
![]()
老廠區新生:
579百工集,工業遺存邂逅潮流文化
采訪團的首站來到了位于華龍路的579百工集。這座占地面積達8萬平方米的園區,前身是舊貨建材交易市場及花鳥市場。經過500余天的改造,于2022年10月煥新登場,如今已成為濟南工業遺存活化利用的典范。
![]()
外媒記者們在園區內看到,原有的紅磚廠房、鋼鐵桁架被完整保留,并與現代涂鴉藝術、旋轉樓梯等設計元素巧妙融合,形成了獨特的視覺風格。這里定位為“亞文化社群聚集地”,不僅匯聚了阡陌書店、匠杺社木工坊、科萊沃材料圖書館、阿波羅美術館等眾多文創品牌與藝術空間,還引入了匹克球場、機車露營等多元業態。
![]()
跟隨著工作人員的講解,記者們沉浸式體驗了園區的多元生態。在充滿東方意蘊的阡陌書店感受書香寧靜,在新開業解憂雜貨店發現創意選品,在匠杺社領略木藝匠心,在材料圖書館探索創新應用,最后在美術館欣賞當代藝術。這一系列的探訪,生動展示了園區如何通過“工業遺存+文創賦能”的模式,將一個老舊市場轉變為集文化、藝術、運動、休閑于一體的復合型潮流文化新地標。
美國國際日報記者朱易在參觀后表示:“把舊廠房改造成創新基地,不僅給創業人士一個發揮的空間,同時也讓舊廠房煥發出新生。這里能夠根據濟南的特色發展起來,形成一種規模性的經濟,我覺得未來非常可期。”
名山蝶變:
華山風景區,歷史畫卷重現現代活力
離開充滿現代創意氣息的579百工集,采訪團轉而深入自然與歷史交織的華山風景區。乘觀光車環湖而行,秋日晴空下,華山倒映在清澈的湖水之中,秀美如畫。景區工作人員介紹,眼前實景正是元代書畫大家趙孟頫傳世名作《鵲華秋色圖》所描繪的核心景觀,這座因《詩經》得名、形似“出水芙蓉”的歷史名山,立刻吸引了外媒記者們的鏡頭。
![]()
記者們了解到,華山(古稱“華不注”)曾一度在歷史變遷中湮沒其風采。隨著華山歷史文化濕地公園的建設,通過挖湖蓄水,使華山成為湖中島,不僅重現了“鵲華煙雨”的古典勝景,更完成了一次成功的生態修復。這一兼顧文脈保護與城市生態的實踐,令外媒記者贊嘆不已。
隨后,采訪團抵達山腳下始建于金代的華陽宮古建筑群。這座濟南地區規模最大、歷史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以其“多教合一”的文化特征和院內參天的古樹,向記者們無聲地訴說著濟南深厚而包容的歷史底蘊。聆聽著講解,仿佛翻開了濟南城市發展的編年史。
![]()
如今,煥然新生的華山風景區已成為市民休閑游憩、游客文化體驗的熱門“打卡地”。巴基斯坦聯合通訊社記者阿斯加爾感慨道:“華陽宮訴說著過往的歷史,部分樹木樹齡甚至超過千年,這是獨一無二的景致。我看到許多市民愜意休憩、鍛煉身體,甚至有幾對新人在此拍攝婚紗照。我覺得外國游客也應該來這里,感受這座公園的獨特氛圍與絕美風光。”
城市答卷:
歷城樣本,彰顯更新中的濟南智慧
從579百工集的“騰籠換鳥”到華山風景區的“盛世重光”,外媒記者們在歷城區的探訪,見證了濟南在城市發展中所秉持的“保護與創新并重”的理念。
![]()
579百工集作為山東省城市更新示范項目,是濟南在舊廠房、舊街區二次活化利用方面的成功縮影;而華山風景區的蝶變,則生動展現了濟南在保護文化遺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與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方面的綜合能力。兩者從不同維度,共同勾勒出濟南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在時代發展中,如何巧妙地將歷史記憶、工業遺產與現代創意、生態需求有機融合。
![]()
此次行程,不僅讓外媒記者看到了具體項目的華麗轉身,更通過歷城這個窗口,讀懂了濟南在城市更新與文脈傳承中所付出的努力與取得的成果。這些創新實踐,正成為濟南向國際社會展示其城市魅力、文化自信與發展活力的亮麗名片。
來源|中國山東網記者 葛婷婷 張敏敏 張元元 李晴 報道
編輯|陳康
復審|陳吉康
終審|王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