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基纖維、可降解面料等材料創新,疊加智能裁剪、無水染色等先進綠色技術,為時尚產業注入新動能,科技的發展為行業帶來一系列變革。與此同時,后道的設計、生產甚至人才教育也應進一步升級與之相匹配。
![]()
10月27日,以“融合·共創:科技與文化助力時尚可持續發展”為主題的第三屆時尚與可持續發展國際會議在武漢紡織大學舉辦。本屆國際會議匯聚了來自中國、意大利、英國、日本、希臘、孟加拉國、葡萄牙等國的十余位頂尖學者與產業先鋒共同探討科技如何重塑設計、生產與教育。會議主旨論壇圍繞“材料創新”“智能穿戴”“數字孿生”“可持續設計”及“跨文化教育”等核心議題,分享前沿洞察,勾勒未來時尚新圖景。
科技驅動時尚與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圍繞“科技、時尚、綠色、健康”的行業新定位,中國紡織服裝行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以材料創新、先進加工與綠色技術為核心,驅動時尚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紡織大學黨委書記徐衛林以《紡織服裝的時尚與可持續發展》為主題作報告。他解析了紡織新材料、環保染色技術和植物染料染色技術等前沿科技如何賦能時尚設計,并通過廢舊紡織品與可持續技術的深度融合,構建綠色環保的產業新生態,最終推動時尚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為構建科技賦能與設計引領的現代時尚產業體系提供了發展路徑。
香港理工大學未來服裝紡織科技研究中心主任范金土以《智能自適應紡織品與可穿戴技術》為主題作報告。他表示,面對全球氣溫上升與極端天氣頻發的挑戰,智能自適應紡織品與可穿戴技術對于維持人體在不同環境下的舒適與性能至關重要。他回顧了該領域的既往研究,并重點介紹了其團隊在植物結構織物、熱響應仿生織物、濕度響應氣孔狀織物以及熱電冷卻服裝等前沿方向的創新成果。
葡萄牙米尼奧大學工學院副院長Raul Fangueiro以《重新思考自然廢料:將生物基殘留物轉化為高價值材料》為主題作報告。他的研究團隊致力于將香蕉葉、菠蘿葉等農業副產品及海洋廢棄藻類,通過生物與物理技術轉化為高價值纖維材料。具體創新包括利用果膠酶處理優化纖維性能,開發適用于非織造布與生物基復合材料的解決方案;從藻類中提取環保色素以替代合成染料;并研制基于聚己內酯與殼聚糖的納米纖維膜,用于紡織廢水處理。該研究為紡織行業提供了從廢棄物到高性能材料的可持續循環路徑,有力推動了產業綠色轉型與資源效率提升。
英國曼徹斯特城市大學時裝學院教授Patsy Perry以《奢侈品品牌敘事中可持續性與工藝的挑戰》為主題作報告。她指出,隨著近期倫理爭議的出現,奢侈品牌常用來佐證其品質的“工藝敘事”正受到真實性拷問。報告追溯了奢侈品牌通過授權經營、線上零售及生產外包追求市場增長的演變歷程,并審視其在面臨日益增長的透明度及對人與地球責任要求時的核心價值。研究進一步思考了奢侈品與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融合路徑,探討其如何共同維護奢侈品牌在品質與價值層面的優越性。
意大利應用藝術與設計學院紡織與時尚設計部戰略總監Marina Spadafora以《重新定義可持續時尚的未來》為主題作報告。她指出,時尚產業正面臨深刻的倫理與生態轉型需求,亟需通過設計創新、材料革命與生產模式重構來回應這一挑戰。報告強調,設計師應超越傳統角色,成為可持續理念的實踐者與倡導者,將公平貿易、本地化生產與文化尊重融入創作全程,推動時尚從資源消耗型產業轉向兼具美學價值、社會責任與環境意識的新范式,最終實現產業與地球的和解與共生。
用好“數智+”設計
智能紡織品為行業發展帶來了機遇,也賦予消費者更健康的生活,但同時也為時尚設計領域帶來了新挑戰。希臘西阿提卡大學教授,AUTEX前主席Savvas Vassiliadis以《智能紡織品、能量采集與設計的“憂思”》為主題作報告。他表示,基于熱電、壓電等原理的能量采集系統是智能紡織品的核心模塊,其與服裝的深度融合在提供功能的同時,也顯著影響了設計流程,限制了美學表達的多樣性,導致不同設計師的作品趨同。對此,他強調,這一現狀對設計過程提出了更高要求,設計師需在技術約束下進行創作,這既推動了更友好、易整合元件的研發,也凸顯了培養兼具技術背景與創新能力的設計人才的重要性。
浙江理工大學服裝學院院長崔榮榮教授以《時尚可持續與數智設計路徑》為主題作報告。他提出數智技術以其高效、精準與創新特性,是破解資源消耗與廢舊紡織品循環難題的關鍵路徑。報告從政策、行業與文化多維度探討了可持續時尚與數智設計的融合可能,并以浙江理工大學服裝學院為案例,闡釋了依托“新時尚科技、新生活風尚、新文明傳統”三大維度的總體方案。通過引入“數智+”理念與生成式設計,使傳統圖案與服裝煥發新生,構建起科技、生活與文明榮融共生的可持續時尚新生態。
日本文化時尚大學院大學校長櫛下町伸一以《創造激發新思維與生活方式的服裝》為主題作報告。他提出,服裝制作是連接內在“思想”與外在“行動”的創造性實踐,能夠有效催化個人生活狀態的轉變。他強調,從構想到成衣的完整過程構成一個微循環,將抽象的變革愿望轉化為具體可觸的成果。通過親身參與這一物質創造,個人不僅能獲得成就感與自我效能,更能借助日常穿著的“服裝”這一載體,持續鞏固和內化新的自我認知。研究表明,服裝生產不僅是技能的習得,更是一種有力的“自我形塑”實踐哲學。
中國美術學院時尚設計學院副院長凌雅麗以《人體繪畫比例與服裝創意造型設計與制作》為主題作報告。她表示,設計師親歷從草圖到成品的全過程至關重要——筆下靈動的線條承載著無限想象,而唯有設計師本人最能精準傳達其創作意圖。這種作者性的全程把控,使設計、造型與工藝得以有機統一,其成果遠勝于委托他人實現的常規模式。報告通過風格化設計師案例,系統解析了從人體比例研究到創意造型實現的新型設計流程,展現了設計一體化模式下創作路徑的多樣性與獨特性。
為產業可持續發展構建新質人才庫
伴隨全球時尚產業深刻的綠色革命與智能化轉型,相應的人才培養成為迫切發展的問題。浙江凌迪數字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劉郴以《數智時代產業迭代與教育新機遇》為主題作報告,探討了數字智能技術對時尚產業與教育體系帶來的深刻變革。他指出,3D設計、數字孿生等關鍵技術正驅動研發、生產與營銷全鏈條的數字化轉型,加速產業迭代。這一變革對人才培養提出新要求,促使教育必須在課程體系、實踐模式與知識結構上同步更新,以產教融合新范式應對數智時代的新機遇,為產業可持續發展構建新質人才庫。
英國倫敦藝術大學倫敦時裝學院學術戰略院長John Lau以《蛻變:教育引領時尚產業知識與技能的技術進步》為主題作報告。時尚產業正經歷一場由環境責任、社會文化與經濟穩定共同驅動的深刻變革。他強調,教育機構處于引領這一變革的前沿,有責任通過設定新標準、拓展合作邊界來重塑產業未來。開放協作的教育新模式能夠激發人才與機器的協同創造力,培育兼具傳統精神與當代視野的新一代數字原生代。報告中介紹的“Metamorphosis”泛歐項目,正是倫敦時裝學院與產業深度共生、共同轉型的成功實踐,為全球主要設計與制造中心提供了可復制的轉型框架。
本屆論壇匯聚全球智慧,凸顯時尚產業在可持續、數智化、跨文化三大維度上的深刻變革。與會專家共同探索技術賦能與人文倫理的共生之道,通過產學研協同突破學科邊界,構建兼具韌性、靈感與生命力的未來時尚新生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